
謂經曆危險。《明史·外國傳三·日本》:“外夷修貢,履險蹈危,來遠,所費實多。”
履險蹈危(lǚ xiǎn dǎo wēi)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為“行走于險境,踏足于危地”,引申指主動或被動地置身于危險境地,強調面對風險時的行為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語義拆解及權威引用角度解析:
整體含義
指身處險惡環境或承擔高風險,常形容人不畏艱險或被迫面臨危機的狀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履險蹈危”謂經曆危險,處于危難之境。
情感色彩
含中性偏褒義,既可贊許勇敢(如探險家),亦可描述無奈處境(如災民)。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
強調行動者直面危險的姿态,非必然含消極評價。
履(lǚ)
來源:《古代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5)
險(xiǎn)
來源:《漢字源流精解》(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蹈(dǎo)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16)
危(wēi)
來源:《漢字形義演釋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成語結構:通過“履”“蹈”兩個動作動詞強化主動涉險的意象,以“險”“危”并列突出環境兇險。
古代文獻
“今臣履險蹈危,孤忠無援。”
注:描述忠臣身處政治險境。
現代語境
來源:《中華成語大辭典》(崇文書局,2015)
近義成語 | 差異點 |
---|---|
赴湯蹈火 | 側重不畏犧牲,程度更深 |
虎口拔牙 | 強調冒險獲利,含目的性 |
反義成語 | |
安常處順 | 指生活平穩,無風險 |
畏首畏尾 | 突出怯懦逃避,與“履險”相反 |
來源:《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商務印書館,2015)
字源解析參考:中華書局官網學術資源庫
(注:鍊接為相關詞典官方頁面或授權平台,内容可驗證)
“履險蹈危”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核心内涵
指在面臨危險或挑戰時,主動承擔風險,表現出無畏的勇氣和決心。常用于形容探險家、創業者或勇于擔當責任的人。
出處與典故
源自《明史·外國傳·日本》:“外夷修貢,履險蹈危,來遠,所費實多。”,原指外國使節曆經艱險前來朝貢。
用法與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明史》原文或成語詞典。
安期子巴氐包含背時蹦縱竄跳辨悉不刊之說蔔相工不猶超前絕後楚懷蹉躟邸肆低頭哈腰翻箱倒箧氛旄改籥槅段鈎罣匮椟過極海牛漢白玉石潢池赤子回節火閣箋傳焦糊嘉錫結清軍管考定狂飈攬勝連抵其隙潦倒靈象鸾姿鳳态輪軒馬尼拉墓堂衄然疲疴前疾齊發輕賦薄斂跂趨區冶日淺山楂身無長物涉手收祲鼠璞思慮台位通紐縣輿消單攜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