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七字詩句。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六言七言,雜出《詩》、《騷》。”《隋書·音樂志上》:“《需雅》,八曲,七言。” 清 沉復 《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主考出五七言各一句,刻香為限,行立構思……十六對中取七言三聯,五言三聯。” 清 趙翼 《瓯北詩話·杜少陵詩》:“凡七言多上四字相連,而下三字足之。” 魯迅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
(2).指七言詩。《漢書·東方朔傳》:“ 朔 之文辭,此二篇最善。其餘有《封泰山》……八言、七言上下,《從公孫弘借車》,凡 向 所録 朔 書具是矣。” 顔師古 注引 晉灼 曰:“八言、七言詩,各有上下篇。”《陳書·江總傳》:“好學,能屬文,於五言七言尤善。”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七言起於 漢武 柏梁 。”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十:“不知 唐 人五言工,不必再工七言也;古體工,不必再工近體也。”
七言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固定句式形式,指每句由七個漢字組成的詩體,屬于漢語詩歌格律的核心範疇之一。根據《漢語大詞典》定義,七言詩“每句七字,平仄、對仗、押韻皆有一定規則”,其結構嚴謹,節奏感強,是唐代近體詩成熟後的主流形式。
從曆史發展來看,七言句式可追溯至漢代民間歌謠,如《柏梁台詩》被視為早期七言詩雛形。至魏晉時期,曹丕《燕歌行》标志七言詩的初步定型,而唐代杜甫、李白等詩人将其推向藝術高峰。王力在《漢語詩律學》中指出,七言近體詩的平仄規律較五言更為複雜,通過“仄仄平平仄仄平”等組合實現聲韻的抑揚頓挫。
七言詩可分為兩大類:七言古詩(古風)不拘對仗與平仄,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七言律詩則嚴格遵循平仄、對仗和押韻規則,如李商隱《無題》系列。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強調,七言詩因字數增加,更利于叙事抒情,宋代以降成為詞曲創作的重要基礎。
在文學價值層面,七言句式通過“二二三”或“四三”的音步劃分形成獨特韻律,例如“朝辭白帝彩雲間”一句中,前四字“朝辭白帝”與後三字“彩雲間”構成空間與時間的雙重張力,這種結構特性被朱光潛視為“漢語音樂性最集中的體現”。
"七言"是中國古典詩歌中一種特定的格式,指每句由七個字構成的詩體。它既可以是獨立的七言絕句、七言律詩,也可以是詞牌或樂府詩中的七言句式:
七言詩
特指通篇每句均為七字的詩體,按結構分為:
詞中的七言句式
在宋詞中,某些詞牌包含七言句式,但整體仍屬長短句結構。例如:
聲律特點
七言句的平仄組合比五言更豐富,常見節奏為"二二三"或"四三"分頓,如:
兩個/黃鹂/鳴翠柳(杜甫)
曆史發展
成熟于唐代,劉長卿首創全篇七言的《長沙過賈誼宅》,宋代七言在詞中得到靈活運用。
需要注意的是,"七言"本身不是詞牌名,而是對句式字數的描述。若具體到某個包含七言句式的詞牌(如《鹧鸪天》),其創作需遵循該詞牌的平仄格律要求。
比方步步嬌裁折綢沓處法畜力純孝寸口痤瘡搭伴大中至正登眺鬥酒雙柑扶幫高徽膏腥公宦狗命含宥黑丸橫漢荒末幻化會址瓠葉急緩濟濟楚楚拉稀簾衣離亭留守録像機美才糜亂名門閨秀磨兜鞬末戚木椎尼珠偏拗平産淺弱起支稔歲镕式榮澤入聲三鳣水火不兼容殊睠鼠齧蟲穿絲柎貪求無厭天吃星土腳蛇維新運動文光果卧不安銜知謑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