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至正的意思、大中至正的詳細解釋
大中至正的解釋
極為公正,不偏不倚。
詞語分解
- 大中的解釋 《易·大有》:“《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王弼 注:“處尊以柔,居中以大。” 高亨 注:“象大臣處於尊貴之位,守大正之道。”後以“大中”指無過與不及的中正之道。《漢書·孔光傳
- 至正的解釋 .最中正之道。《莊子·骈拇》:“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郭象 注:“至正者不以己正天下,使天下各得其正而已。”《禮記·禮運》:“王前巫而後史,蔔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
專業解析
“大中至正”是一個蘊含中國傳統文化哲理的成語,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四方面闡釋:
一、詞源與字義分解
“大中”源自《尚書·洪範》“皇建其有極”,指代宏大而適中的準則,體現儒家“執兩用中”的平衡思想;“至正”出自《周易·乾卦》“剛健中正”,意為極端公正、毫無偏私。二字合稱最早見于《禮記·中庸》“緻中和,天地位焉”,後被理學發展為道德修養的至高境界。
二、哲學内涵
該成語凝結着三重維度:
- 方法論: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為“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強調行事需符合中道
- 道德觀:王陽明《傳習錄》主張“心即理,大中至正之理具于人心”,将公正視為人性本然
- 政治理想:程頤《伊川易傳》引申為“聖人立極,天下歸正”的治國理念
三、權威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其為:“形容為人處事公正無私,合乎中正之道”(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辭源》進一步注解:“大中,指無過不及的中道;至正,謂極公正”(商務印書館,2015修訂版)。
四、現代語用範疇
當代官方文獻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曾引用該詞,強調“領導幹部要秉持大中至正之心”;在司法領域,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24年)也使用此語,喻指司法裁判的公平性。
網絡擴展解釋
“大中至正”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極為公正、不偏不倚的狀态或态度,強調符合中正之道。
- 拆分理解:
- 大中:指宏大而中肯的原則;
- 至正:達到極緻的端正、公正。
二、出處與演變
- 文學典籍:
- 最早可追溯至漢代王逸《楚辭章句》:“皇輿冝安行於大中至正之道”。
- 明代王守仁《傳習錄》進一步闡釋:“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形容學問或品性達到至善至正的境界。
- 哲學關聯:
- 與儒家“中庸”思想相通,如《朱子語類》中孔子論欹器(傾斜容器)的典故,以“中則正”比喻持守中道的重要性。
三、曆史典故與延伸
- 年號與政治象征:
- 南宋理宗趙昀曾用“大中至正”作為年號(1224-1234年),寓意治國需嚴謹無私(注:此說法來自低權威性網頁,需謹慎參考)。
- 現代關聯:
- 台灣“中正紀念堂”原懸挂“大中至正”牌匾,2007年更名為“自由廣場”,引發政治與文化争議。
四、用法與示例
- 語境:多用于形容司法公正、學術嚴謹或道德高尚,如“司法女神象征大中至正”。
- 近義詞:大公至正、不偏不倚。
- 反義詞:偏聽偏信、徇私枉法。
五、辨析與注意
- 多音字提醒:“中”讀作“zhōng”(如“中國”)或“zhòng”(如“中靶”);“大”讀作“dà”或“dài”(如“大夫”)。
- 避免混淆:該詞與曆史人物蔣介石(字中正)的關聯屬現代引申,非成語本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如牌匾更名)或哲學背景,可參考上述标注的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辦差寶典八薮迸煙鼈鳥鼻鈎柴木顫動疵癰貸借單食單線鐵路發舒風止各紮邦怪駭皇人賄謝尖頂木驢畸戀集矢之的糾葛開征侃大山苛切榼牙料嘴口器賫發狼顧鸢視樂手梁木陵絶蠻野沒口子猛獁宓戲氏耐辱内貿溺意披鬀青衣谶七情六欲赇官遒美佉倉颯爾塞匿三會山采神骥出枥神捷識解收去稅寓停業外側汙劣無其奈何仙跸霞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