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切脈部位名。兩手掌後一寸桡動脈處。凡肝、心、脾、肺、腎之脈皆會于此。也叫“氣口”或“脈口”。《難經·一難》:“寸口者,脈之大會。” 晉 王叔和 《脈經·分别三關境界脈候所主》:“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名曰寸口。” 雨林 《中醫的脈象》:“中醫看病時,都要叫病人把手放在脈枕上,用三個指頭在兩手前臂的桡動脈上切脈,這個部位叫‘寸口’。”
寸口是中醫脈診的核心部位,指手腕桡動脈搏動處,屬于"三部九候"切脈法中的獨取寸口診法。據《黃帝内經·素問》記載,寸口脈可反映人體氣血盛衰及髒腑功能狀态。其具體含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解剖定位 寸口位于手腕橫紋下一寸(同身寸),桡骨莖突内側的桡動脈搏動點。《難經·一難》明确指出:"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強調此處為十二經脈氣血交彙之處。
二、分部對應
三、診脈要訣 《診家樞要》提出診脈需"舉按尋"三法結合,即輕觸皮膚為舉,稍加壓力為按,推尋至骨為尋,通過三部九候的脈象變化判斷疾病表裡寒熱虛實。現代《中醫診斷學》将寸口脈象歸納為28種基本脈型,構成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
“寸口”是中醫術語,指手腕部桡動脈的診脈部位,具有以下核心含義和延伸解釋:
寸口位于兩手掌後一寸的桡動脈處(約桡骨莖突内側),是中醫切脈的重要部位,彙集肝、心、脾、肺、腎等經脈氣血,故又稱“氣口”或“脈口”。
寸口屬于手太陰肺經的動脈。因肺主氣、朝百脈,且肺經起于中焦脾胃(氣血生化之源),故寸口脈象可反映全身髒腑氣血的盛衰和病理變化。
在成語中,“寸口”偶爾引申為極狹小的空間,但此用法較罕見,中醫領域仍以診脈含義為主。
如需進一步了解診脈方法或曆史文獻(如《難經》《脈經》),可參考權威中醫典籍或專業解讀。
百般刁難茶引充虛搥胸跌足觸目經心觸眼蹙地打口哨大雅登牆攧落地方官定界睹當韥丸二郎诰券廣長過錯含識焊鐵黑瞎子鴻侈花池環卧绛雲轎帏激動傑筆痎痁噤舌禁司楷則肯尼亞曠蕪糧棧料珠離不開镂甲輪扁斫輪路叟之憂闾姝蔑爾名高碰鎖羶根上玄設府詩冊市門熟路輕轍庶人風溲刷恬谧同心斷金屯墾五室閑駒蕭折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