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嚴與寬;緊與松。《管子·七臣七主》:“彼時有春秋,歲有敗兇,政有急緩。”《列子·湯問》:“推於禦也,齊輯乎轡銜之際,而急緩乎脣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執節乎掌握之間。”
(2).危急,緊急。 漢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上》:“即有急緩, 周亞夫 可任将軍!”《三國志·魏志·杜畿傳》:“人情顧家,諸将掾吏,可分遣休息,急緩召之,不難。” 宋 歐陽修 《與集賢杜相公書》:“某才薄力劣,不足以備急緩之用。”
“急緩”是漢語中由“急”與“緩”構成的反義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
1. 形容詞性:指事務的緊急程度與處理節奏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指出,“急緩”用于描述事務的緊迫性差異,例如“病情急緩有别,需分級救治”。此用法常見于醫療、應急管理領域,強調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應對策略,如《左傳》中“事有急緩,不可一概而論”即體現動态判斷思維。
2. 名詞性: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關系 《漢語大詞典》收錄其哲學引申義,表示事物發展過程中矛盾雙方的相互作用,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所述“兵勢有急緩,剛柔相濟方為勝道”。這一概念在傳統兵法、中醫理論(如《黃帝内經》的“治則急緩論”)中均有重要應用價值。
從構詞法分析,該詞符合漢語反義語素并列構詞規律(如“是非”“得失”),《古漢語詞彙綱要》将其歸為“對立範疇合并表抽象概念”的典型範例。現代語用中多用于專業文獻,日常口語更傾向使用“輕重緩急”等四字格表達。
“急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嚴與寬;緊與松
指事物或政策的嚴格與寬松、緊張與松弛的對比。例如:
危急;緊急
表示情況緊迫或突發事件。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阿婆抱團兒比辰避乖龍步步進逼蔔日赤埴麤密讀爲二班蜚刍挽粟豐角分業匌匝共持過更和合虎踞龍盤渾號降壓兼珍集謀伎女藉田究尋計賺隽乂課目饋緻昆峰龍畫竿鸾階驢牀破白佥諧秦人策擒賊先擒王癯露染青僧舍僧英懾慴攝讋世界觀失悮手記輸出屬連死狗啼哭郎君聽講玩笑文證五物險坂校度小逡巡骁雄謝政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