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集。綢,通“ 稠 ”。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崑漲緬曠,島嶼綢沓。”
“綢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綢沓”讀作chóu tà,意為密集,其中“綢”通假“稠”。該詞屬于古代文學用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最早見于南朝宋詩人謝靈運的《山居賦》:“崑漲緬曠,島嶼綢沓”,意為山川水域遼闊,而島嶼分布密集。此句通過“綢沓”形容地理形态的緊湊與繁密。
“綢”在此處并非指絲綢,而是作為通假字,與“稠”同義,表示密集的狀态。古漢語中此類通假現象較為常見,需結合語境理解。
目前“綢沓”僅出現在古籍或學術讨論中,日常交流已基本不用。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使用現代詞彙如“稠密”“密集”等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通假字用法,可參考《山居賦》相關文獻或權威詞典。
綢沓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事物或人群的數量很多,密集而連續的意思。它是由綢和沓兩個字組合而成,綢表示以絲織品為主要材料的織物,沓表示連續不斷的狀态。
綢的部首是纟(纟是“絲”的左上部分),它共有7個筆畫。
沓的部首是水,它共有8個筆畫。
綢沓一詞起源于古代文學作品《楚辭·京行》:“車不若飛,馬不若嘶。與其逐鹿,甯為文人,辟如城南綢食飧,馔如江北沓糧餍。”這裡的綢食和沓糧用來形容奢華的盛宴和豐富的食物。
在繁體字中,綢沓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綢和沓的寫法有所變化。比如在西漢時期的古文字形中,綢的寫法為“綢”,而沓的寫法為“荅”。隨着時間的推移,至今沓的寫法變為今天的樣子,綢則保持了原來的形态。
1. 這個農村的小溪從山上流下來,一路上綢沓不絕。
2. 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大堆作業,讓我們感到綢沓無比。
綢沓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詞,如綢緞(以絲織品為材料的絲綢)、沓岡(連續疊起的山丘)、綢缪(精心編排策劃)、冗沓(冗長而拖沓)等。
近義詞:綿延、連綿、絡繹不絕
反義詞:稀疏、稀少、稀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