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拉稀的意思、拉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拉稀的解釋

(1).腹瀉。 老舍 《趙子曰》第七:“因新春酒肉過度的結果,都在家裡鬧肚子拉稀。” 柳青 《銅牆鐵壁》第十六章:“ 石得富 怕吹壞了肚子,向 胡 匪班長要求一塊蓋的,理由是免得拉稀,他們也臭。”

(2).退縮不前。《群強報》1923.10.27:“憑咱們老弟兄們的名兒、姓兒、勢派兒、陣仗兒,别說一個花豹子,就是得兒花獅子,也得拉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拉稀"是現代漢語中常用的口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腹瀉,即排便次數增多且糞便稀薄或呈水樣的症狀。以下從語言學、醫學及使用場景角度分層次解析:


一、基本釋義與醫學背景

  1. 字面與引申義

    "拉"指排洩動作,"稀"形容糞便質地稀薄。合稱指代非正常的稀便排洩現象,醫學上對應"腹瀉"(diarrhea),多由腸道感染、食物中毒或消化功能紊亂引起。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收錄"腹瀉"詞條,未直接收錄"拉稀",但标注其為"腹瀉"的口語化表達。

  2. 病理特征

    腹瀉時腸道蠕動加快,水分未被充分吸收,導緻糞便含水量>85%(正常為60%-70%),每日排便超3次即屬病理性腹瀉。

    來源:《内科學》(第9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年。


二、方言與語用差異

  1. 地域使用差異

    • 北方方言:普遍使用"拉稀",含輕微戲谑意味(例:"吃壞肚子拉稀了")。
    • 南方部分方言:等同"腹瀉",但更常用"屙肚""瀉肚"等表述。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

  2. 語體色彩

    屬口語化詞彙,避免在正式文書或醫療診斷中使用。書面語需替換為"腹瀉""洩瀉"等術語。


三、近義詞辨析

詞彙 語體 使用場景 情感色彩
拉稀 口語 日常對話、非正式描述 中性偏隨意
腹瀉 書面語 醫學報告、正式說明 中性
鬧肚子 口語 輕微腸胃不適 委婉
水瀉 半專業 描述嚴重稀水樣便 強調症狀

四、文化隱喻與禁忌

  1. 引申用法

    • "吓到拉稀":形容極度恐懼(例:民間故事中鬼怪吓人情節)。
    • "關鍵時刻拉稀":比喻因緊張或能力不足而失誤(含貶義)。
  2. 使用禁忌

    因涉及排洩物,公開場合需慎用;對兒童或長輩建議改用"肚子不舒服"等委婉表達。


五、權威參考來源

  1. 醫學定義:

    《中華醫學百科全書·消化病學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20年。

  2. 方言記錄:

    《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彙卷),商務印書館,2012年。

  3. 口語規範:

    教育部《現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2008年。

(注:為符合原則,以上來源均為權威出版物,暫未提供電子鍊接以确保信息準确性。)

網絡擴展解釋

“拉稀”是口語中對腹瀉的俗稱,指排便次數明顯增加、糞便稀薄或不成形的症狀。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根據醫學解釋,腹瀉(拉稀)的判斷标準為:

二、常見原因

  1. 感染性因素
    • 細菌(如沙門氏菌、大腸杆菌)、病毒(如諾如病毒、輪狀病毒)、寄生蟲(如賈第鞭毛蟲)引起的腸道感染。
  2. 飲食與生活習慣
    • 食物過敏(如乳糖不耐受)、生冷/刺激性飲食、飲酒過量或食用變質食物。
  3. 疾病因素
    • 急性病症:急性胃炎、細菌性痢疾;
    • 慢性病症:腸易激綜合征、克羅恩病、慢性腸炎。
  4. 其他因素
    • 藥物副作用(如抗生素)、腹部受涼、精神壓力等。

三、分類與表現

四、應對建議

  1. 及時就醫:若伴隨高熱、血便、脫水等症狀,需進行血常規、便常規等檢查。
  2. 調整飲食: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腹瀉期間可少量多次補充淡鹽水。
  3. 藥物治療:
    • 感染性腹瀉需抗生素(如諾氟沙星);
    • 非感染性腹瀉可用蒙脫石散止瀉,輔以益生菌調節菌群。

五、其他含義

在俗語中,“拉稀”也可比喻臨場退縮或表現不佳(如“關鍵時刻拉稀”),但此用法非醫學範疇。

提示:若腹瀉持續超過48小時或症狀加重,建議及時到消化内科就診。

别人正在浏覽...

奧壤半價屏氣步步進逼不皇鏟平抽啜傳命搭便儋石之儲惡虐反封建方紀方脈烽斾奉頭鼠竄豐邑奮榮副産品夫主搞惦告奸貴賓歸興好些鴻多紅粉花戶簡筴介鳥荊婦禁裡極聽舉案齊眉砢碜瀾文愣眼巴睜練勇镂剔脈脈相通炮釺帊首漂沸樸遠劈拍搶話喪沮色藝省事石主熟糞樹稼絲發之功貼隔壁投石超距響景現刻霄氣宵魚垂化狎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