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瓠瓜的葉。古人用為菜食和享祭。《詩·小雅·瓠葉》:“幡幡瓠葉,采之亨之。” 毛 傳:“幡幡,瓠葉皃。庶人之菜也。”《後漢書·儒林傳上·劉昆》:“每春秋饗射,常備列典儀,以素木瓠葉為俎豆。” 宋 蘇轼 《和董傳留别》:“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2).《詩·小雅》篇名。《詩》序謂為思念古人“不以微薄廢禮”之詩。《左傳·昭公元年》:“ 趙孟 、 叔孫豹 、 曹大夫 入於 鄭 , 鄭伯 兼享之。 子皮 戒 趙孟 ,禮終, 趙孟 賦《瓠葉》。” 杜預 注:“義取古人不以微薄廢禮,雖瓠葉兔首,猶與賓客享之。”
“瓠葉”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植物屬性
指瓠瓜的葉子,屬于葫蘆科植物。古人常将其作為日常菜食,也用于祭祀活動。
文化象征
因瓠葉普通易得,常被用來體現“微薄之物亦可成禮”的觀念,如《詩經》中通過烹煮瓠葉表達簡樸待客的禮儀。
詩篇主題
此詩以反複吟詠的方式,描寫主人用瓠葉、兔肉等簡單食材烹制菜肴,并配以淡酒待客的場景,展現古人“禮輕情意重”的待客之道。
關鍵注釋(據、7)
總結
“瓠葉”既是具體植物,也是傳統文化中“以簡為禮”的象征。若需進一步了解《瓠葉》全詩内容或相關考據,可參考《詩經》原文及注釋(如、7)。
瓠葉是一個常見的漢字,它的意思是苦瓜的葉子。苦瓜是一種常見的蔬菜,其葉子形狀類似于瓠果的葉子,所以被稱為瓠葉。
瓠葉的部首是瓜(guā),它是由“瓜”和“且”兩個部分組成的,共有14個筆畫。
瓠葉在古代出現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瓠葉的詞義由來,可能是因為苦瓜葉子的形狀在古代人們的眼中與瓠果的葉子相似。
瓠葉的繁體字是瓠葉。
在古代,瓠葉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書寫形式也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
1. 拿些瓠葉來包餃子吧。
2. 這道菜裡加了一些瓠葉作為裝飾。
瓠葉片、瓠葉形、苦瓠葉、瓠果瓠葉等。
苦瓜葉。
瓠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