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瓠瓜的葉。古人用為菜食和享祭。《詩·小雅·瓠葉》:“幡幡瓠葉,采之亨之。” 毛 傳:“幡幡,瓠葉皃。庶人之菜也。”《後漢書·儒林傳上·劉昆》:“每春秋饗射,常備列典儀,以素木瓠葉為俎豆。” 宋 蘇轼 《和董傳留别》:“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2).《詩·小雅》篇名。《詩》序謂為思念古人“不以微薄廢禮”之詩。《左傳·昭公元年》:“ 趙孟 、 叔孫豹 、 曹大夫 入於 鄭 , 鄭伯 兼享之。 子皮 戒 趙孟 ,禮終, 趙孟 賦《瓠葉》。” 杜預 注:“義取古人不以微薄廢禮,雖瓠葉兔首,猶與賓客享之。”
瓠葉(hù yè),指葫蘆科植物葫蘆(Lagenaria siceraria)的葉子。該詞具有明确的植物學指代意義,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承載豐富的文學意象,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文獻考證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述:
本義
“瓠”指葫蘆,《說文解字》釋為“匏也”,其葉寬大呈心形或腎形,邊緣具細齒。《古代漢語詞典》明确标注“瓠葉”即葫蘆的葉片。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瓠"字條。
植物特征
瓠葉為單葉互生,葉柄長,葉片紙質,幼時被柔毛,是葫蘆生長過程中的重要營養器官。現代植物學分類中,葫蘆屬葫蘆科,其葉可作飼料或藥用。
來源:《中國植物志》葫蘆科條目。
《詩經》典源
《詩經·小雅·瓠葉》以“幡幡瓠葉,采之亨之”起興,描寫士人宴飲時以瓠葉為素菜待客,象征樸素而真摯的情誼。此篇奠定“瓠葉”作為簡樸生活與禮儀載體的文化意象。
來源:《毛詩正義》(中華書局)對《小雅·瓠葉》的注解。
曆代詩文化用
來源:《全唐詩》《蘇轼詩集》相關篇目注疏。
食用與藥用
古代饑荒時瓠葉可充饑,《救荒本草》載其“煮去苦味,水浸後可食”。中醫認為其性平味甘,具清熱利濕之效(《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救荒本草》明刻本;《中華本草》葫蘆條目。
民俗符號
因“瓠”與“福”諧音,瓠葉在民間藝術中常與瓜蔓組合,寓意“福祿綿長”,見于剪紙、年畫等傳統工藝。
來源:《中國民間美術象征詞典》(湖南美術出版社)。
“瓠葉”一詞兼具自然物象與人文精神雙重内涵:其植物學定義清晰,而《詩經》的經典書寫使其升華為簡樸禮儀與田園生活的文化符號,并在民俗中衍生出吉祥寓意。這一由實入虛的語義演變,典型體現了漢語詞彙“物我交融”的特質。
“瓠葉”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植物屬性
指瓠瓜的葉子,屬于葫蘆科植物。古人常将其作為日常菜食,也用于祭祀活動。
文化象征
因瓠葉普通易得,常被用來體現“微薄之物亦可成禮”的觀念,如《詩經》中通過烹煮瓠葉表達簡樸待客的禮儀。
詩篇主題
此詩以反複吟詠的方式,描寫主人用瓠葉、兔肉等簡單食材烹制菜肴,并配以淡酒待客的場景,展現古人“禮輕情意重”的待客之道。
關鍵注釋(據、7)
總結
“瓠葉”既是具體植物,也是傳統文化中“以簡為禮”的象征。若需進一步了解《瓠葉》全詩内容或相關考據,可參考《詩經》原文及注釋(如、7)。
按實敖詳碆盧補注殘日愁眉鎖眼典厚玷辱而後惡山赴湯投火膏茶古稀海眼橫霓猾悍回光反照降委見解教率駕說劫奪結發夫妻诘曉羁勒鲸鼓龛翦胯下人蠟彈類木行星靈厖陸氏橘買賦蠻婆美不勝收目挑心悅拏錯怒恚排山前門去虎,後門進狼翹秀切對锓棗七字法染古桑白皮線三鹿為奔蛇淵囿恕己及人歲時桐柏宮忘倦帏帽唯諾五谷蟲無理式無遺小菜夏籥析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