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槌。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一:“今田家所制無齒杷,首如木椎,柄長四尺,可以平田疇,擊塊壤,又謂木斫,即此櫌也。”
“木椎”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木椎(拼音:mù chuí)指用木頭制成的槌子,主要用于敲擊或擊打。例如在農具中,木椎被用于平整田地或擊碎土塊(如明代《農政全書》記載的“無齒杷”)。
木椎與鐵椎功能類似,但材質不同。鐵椎多用于重擊,木椎則因輕便常用于日常勞作。
總結來看,“木椎”既指實物工具,也用于形容性格特征,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農政全書》或漢典的權威解釋。
《木椎》是一個漢語詞彙,可以指代一種用于破碎木料的工具,也可以用來比喻力氣大、手段狠的人。
《木椎》的拆分部首是木(mù),椎(zhuī)。它們分别由4和12個筆畫組成。
《木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斧頭的一種形狀。斧頭的柄上有一個較大的圓形部分,後來人們将其演變為一種專門用于砍伐木料的工具,稱之為“木椎”。
《木槌》的繁體字是「木槌」。
在古時候,漢字《木椎》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它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由左邊的木字旁和右邊的椎字組成。
1. 他用木椎破碎了木料。
2. 這個人手腳快,像一把木椎。
組詞方面,可以根據《木椎》的意思進行拓展:
木錘、木棒、椎心、力大如椎。
近義詞方面,《木椎》可以和以下詞彙互相替換:
木錘、木棍、檀闆。
反義詞方面沒有确切的對應詞彙,但可以使用相反意義的詞語來表示:
溫柔、輕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