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固執,不順從。 明 唐順之 《閱視軍情首疏》:“各該文武職官,敢有偏拗怠玩,阻撓軍務,不行一心平賊者,爾即指名具實,參奏治罪。”
“偏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明代唐順之在《閱視軍情首疏》中曾用此詞:“各該文武職官,敢有偏拗怠玩,阻撓軍務……參奏治罪。” 此處強調官員若因固執或偏私影響公務,将受懲處。
多用于描述性格或行為上的缺陷,如:
以上内容綜合了多個來源的釋義,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偏拗》是一個形容詞,可以用來形容人的思想、态度、觀點等傾向或傾偏,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不完全、不全面、不公正或不正直。
《偏拗》是由「人」和「蔔」兩個部首組成,拆分的筆畫是12畫。
《偏拗》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周易·坤卦·九四》的注釋中,其中「拗」字是古漢族的姓氏,後來逐漸演變為一個形容詞,并被廣泛使用。
《偏拗》的繁體字為「偏搆」。
在古代,「拗」字的寫法較為複雜,采用了「⿰亻與」的組合,表示人的形象。在後來的發展中,「拗」逐漸演變為「⿰亻蔔」的寫法。
1. 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非常偏拗,無法接受其他人的觀點。
2. 這篇文章的立場偏拗,沒有全面考慮問題的各個方面。
1. 偏見:對于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的偏愛或偏厚。
2. 偏執:固執己見,不願接受其他觀點。
3. 偏激:極端、過激,不顧客觀事實和公正。
1. 傾向:指對于某一事物或觀點有偏愛或偏厚的傾向。
2. 偏重:指對于某一方面的重視或偏愛。
3. 不公:指對于事物或觀點的偏袒或不公正。
1. 公正:指客觀、不偏不倚,不偏袒任何一方。
2. 客觀:指不受個人偏見或情感的影響,客觀公正看待問題。
3. 平衡:指保持各方面的平等,不過分偏向一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