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七言的意思、七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七言的解释

(1).指七字诗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六言七言,杂出《诗》、《骚》。”《隋书·音乐志上》:“《需雅》,八曲,七言。” 清 沉復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主考出五七言各一句,刻香为限,行立构思……十六对中取七言三联,五言三联。”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凡七言多上四字相连,而下三字足之。”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2).指七言诗。《汉书·东方朔传》:“ 朔 之文辞,此二篇最善。其餘有《封泰山》……八言、七言上下,《从公孙弘借车》,凡 向 所録 朔 书具是矣。”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八言、七言诗,各有上下篇。”《陈书·江总传》:“好学,能属文,於五言七言尤善。”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七言起於 汉武 柏梁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不知 唐 人五言工,不必再工七言也;古体工,不必再工近体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七言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固定句式形式,指每句由七个汉字组成的诗体,属于汉语诗歌格律的核心范畴之一。根据《汉语大词典》定义,七言诗“每句七字,平仄、对仗、押韵皆有一定规则”,其结构严谨,节奏感强,是唐代近体诗成熟后的主流形式。

从历史发展来看,七言句式可追溯至汉代民间歌谣,如《柏梁台诗》被视为早期七言诗雏形。至魏晋时期,曹丕《燕歌行》标志七言诗的初步定型,而唐代杜甫、李白等诗人将其推向艺术高峰。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指出,七言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较五言更为复杂,通过“仄仄平平仄仄平”等组合实现声韵的抑扬顿挫。

七言诗可分为两大类:七言古诗(古风)不拘对仗与平仄,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七言律诗则严格遵循平仄、对仗和押韵规则,如李商隐《无题》系列。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强调,七言诗因字数增加,更利于叙事抒情,宋代以降成为词曲创作的重要基础。

在文学价值层面,七言句式通过“二二三”或“四三”的音步划分形成独特韵律,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一句中,前四字“朝辞白帝”与后三字“彩云间”构成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张力,这种结构特性被朱光潜视为“汉语音乐性最集中的体现”。

网络扩展解释

"七言"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特定的格式,指每句由七个字构成的诗体。它既可以是独立的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也可以是词牌或乐府诗中的七言句式:

  1. 七言诗
    特指通篇每句均为七字的诗体,按结构分为:

    • 七言绝句:四句成篇,共28字,如王之涣《凉州词》
    • 七言律诗:八句成篇,讲究平仄对仗,如杜甫《登高》
  2. 词中的七言句式
    在宋词中,某些词牌包含七言句式,但整体仍属长短句结构。例如:

    • 《浣溪沙》下阕前两句为七言
    • 《鹧鸪天》前三句均为七言
  3. 声律特点
    七言句的平仄组合比五言更丰富,常见节奏为"二二三"或"四三"分顿,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
  4. 历史发展
    成熟于唐代,刘长卿首创全篇七言的《长沙过贾谊宅》,宋代七言在词中得到灵活运用。

需要注意的是,"七言"本身不是词牌名,而是对句式字数的描述。若具体到某个包含七言句式的词牌(如《鹧鸪天》),其创作需遵循该词牌的平仄格律要求。

别人正在浏览...

挨个百帕犇蹙不要脸裁云翦水舱面差贷长终重规叠矩床罩粗粗存泊丹殿盗匿顶谢風惠风蚀覆海赶潮流工拙贵步谽閜灏漫和泽红绣鞋昏曙家吏降心相从铰刀集灵宫踡跽絶潢掘取坤极蜡屐老花根拉杂变冷肠六钱慢弃明社袍服平肆迁奉气禀人财两失塞隔慎始敬终社威擅势使弊幸饰情矫行失心风讨替頽势退校完美晚晴伪道文游台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