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入聲的意思、入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入聲的解釋

[enter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pronunciation,still retained in certain dialects] 古漢語四聲之一。普通話沒有入聲,古入聲字分别讀成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有些方言有入聲,入聲字一般比較短促,有時還帶輔音韻尾

詳細解釋

漢語四聲之一。其聲短促,一發即收。現代若幹方言有入聲。普通話中已無入聲,中古入聲分别讀為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 明 真空 《篇韻貫珠集·玉鑰匙歌訣》:“入聲短促急收藏。” 張滌華 《略談舊體詩的格律》:“古漢語有四個聲調,即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 喻世長 《談談聲調問題》:“漢語北方話大多數是四個調類:平聲分陰、陽兩類,上、去各一類,入聲的調類已合并到其他調類中去了。”參見“ 四聲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入聲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語音特征

一、核心定義

入聲是中古漢語四聲(平、上、去、入)之一,指以塞音韻尾(-p、-t、-k)結尾的短促音節。《漢語大詞典》定義為:“漢語四聲之一,發音短促,音節以[p]、[t]、[k]等塞音收尾,現代普通話中已消失,但保留于部分方言。”

二、語音特征

  1. 塞音韻尾:音節末尾以唇塞音[-p]、齒塞音[-t]、軟腭塞音[-k]結束,氣流受阻後突然釋放,形成頓挫感。
  2. 短促調值:發音時長短于其他聲調,如《音韻學教程》所述:“入聲字音長約為平聲的一半,且音高急速下降。”
  3. 聲門緊張:部分方言(如吳語)中伴隨喉塞音[ʔ],聲帶緊張使音節戛然而止。

三、曆史演變與方言留存

四、學術研究與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入聲詞條釋義及例證(鍊接:www.hanyudacidian.cn/entry/入聲)。
  2. 唐作藩《音韻學教程》:詳述入聲在中古音系中的地位及演變規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入聲”條目分析其語音特征與地理分布(鍊接: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46124)。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唐作藩. 音韻學教程(第五版)[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3.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DB/OL]. www.zgbk.com.
  4. 王力. 漢語史稿[M]. 中華書局, 2004.

網絡擴展解釋

入聲是古漢語四聲(平、上、去、入)之一,屬于仄聲調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特點

    • 入聲以塞音韻尾-p、-t、-k結尾,發音短促,如“急”(-p尾)、“發”(-t尾)、“國”(-k尾)。
    • 元代以前,入聲字獨立存在,但元代後逐漸分化到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中,例如“屋”變為陰平,“竹”變為陽平。
  2. 現代演變

    • 普通話已無入聲,但粵語、吳語、閩南語等方言仍保留此聲調。
    • 約500個古入聲字在現代漢語中分散到四聲,如“白”(陽平)、“雪”(上聲)、“客”(去聲)。
  3. 文學意義

    • 入聲因短促頓挫的發音,常用于詩詞營造急促、激烈的意境,如李清照《聲聲慢》中入聲字“戚”強化愁緒。
    • 在格律詩中,入聲作為仄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平聲形成節奏對比。

若需查詢具體方言的入聲字發音規律,可參考語言學專業資料或方言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不勝枚舉采輯倉促趁船饬盡尺瑜寸瑕叢夥達斡爾語電鎬多喒耳聞不如目睹發妻蜂媒蝶使鳏寡孤惸花攢绮簇華靡劃一不二夥煩蹇薄楗石籍居經落距戶倨見駿邁郡邑控率楛箘雷達兵涼和兩情連鶣裡門靈便爐算子旅歌淼茫妙旨篾簟明亮隔奶牛棚塞黔驢嗛讓怯疾蚑行喙息齊嶄嶄染家賽牛王衰靡私娼松柹索盡枯腸他懑謄録偷祿相鳥鸮鳴蕭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