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束手就斃的意思、束手就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束手就斃的解釋

同“ 束手待斃 ”。 宋 洪邁 《容齋隨筆·靖康時事》:“予頃修《靖康實録》,竊痛一時之禍,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數十萬,曾不能北上發一矢、獲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束手就斃”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拼音與注音

拼音:shù shǒu jiù bì
注音:ㄕㄨˋ ㄕㄡˇ ㄐㄧㄡˋ ㄅㄧˋ
(來源:綜合、、)

2.釋義

指“捆起手來等死”,比喻遇到困難時不積極采取應對措施,而是消極等待失敗或滅亡。強調被動接受困境,缺乏行動力、、。

3.出處與典故

出自宋代洪邁的《容齋續筆·靖康時事》:“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數十萬,曾不能北向發一矢、獲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斃。”
(引用自、、)

4.用法與結構

5.例句與語境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批評消極态度,強調行動的重要性。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查閱《容齋續筆》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束手就斃》的意思

《束手就斃》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遇到危險或困境時沒有辦法應對,隻能束手待斃或任由毒手加害。

拆分部首和筆畫

《束手就斃》的部首拆分為:“缶”、“手”、“毛”。其中,“缶”(fǒu)為盆頭,表示陶瓷器皿的意思;“手”(shǒu)表示手部;“毛”(máo)表示頭發的意思。

《束手就斃》總共包含11個筆畫,在漢字中相對來說較為複雜,需要多次的筆畫構造才能完成。

來源和繁體

《束手就斃》源自于《資治通鑒》中的記載,該詞出自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所著的曆史書。繁體字為「束手就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不同于現代簡化規範,其中的“束”字在古代寫作「尗」,而“斃”字在古代寫作「斃」。

例句

1. 在這場戰鬥中,敵人沒能尋找到合適的對策,隻能束手就斃。

2. 面對如此艱難的情況,他感到束手就斃,無法做出任何積極行動。

組詞

1. 無可奈何:表示在困境中,無法找到任何幫助或解決方法的無奈感。

2. 自暴自棄:表示在困境或挫折面前,沒有任何鬥志和自尊心,放棄自己。

近義詞

因勢利導、識時務者為俊傑、應勢而動、趨炎附勢。

反義詞

臨危不懼、頂天立地、反戈一擊、迎難而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