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良醫 岐伯 和 俞跗 的并稱。亦喻指良醫。 明 劉基 《贈陳光伯》詩:“ 岐 跗 不世出,人病莫能治。”
“岐跗”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岐跗”是古代兩位著名醫者岐伯和俞跗的合稱,常用來比喻醫術高明的醫生。其中: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例如明代劉基《贈陳光伯》詩雲:“岐跗不世出,人病莫能治”,意為若岐伯、俞跗這樣的名醫不出現,百姓的疾病便無法醫治。
“岐跗”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作為典故或學術讨論中的專有名詞出現,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岐跗(qí f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腳步轉向的地方”。
岐跗可以拆分為岐(山)和跗(足),其中岐的部首是山,跗的部首是足。岐跗共有11個筆畫。
《說文解字》稱,岐跗是一個古代典籍中的用法,用來描述行走時腳步方向的轉折之處。
《岐跗》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岐踦」。
在古代漢字中,岐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岐跗的寫法為「岐踦」。
1. 當我走到山腳下時,我迷失了方向,腳步在岐跗處停了下來。
2. 她的腳步十分穩健,從岐跗處可以看出她是個悠然自得的人。
1. 岐路:指分叉處,也可引申為選擇困難的境地。
2. 岐阜:指山谷中的嶺。
3. 跗骨:指腳底部的骨骼。
1. 交叉:指兩條或多條線條在某一地點相互穿插或相交。
2. 轉折:指行進、發展方向的突然變化。
直行:指行走過程中一直朝着同一方向前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