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跳闆。由岸登舟用。 宋 趙溍 《養疴漫筆》:“二公先登舟,召 煜 飲茶,船前獨設一木腳道……﹝ 煜 ﹞徘徊不能進。”
“木腳道”是古代用于登船的木質跳闆,主要作為連接岸邊與船隻的臨時通道。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由“木”(材質)、“腳”(支撐/行走)、“道”(通道)組成,指代木制跳闆。其功能類似現代船用甲闆梯,方便人員從岸上過渡到船體。
曆史文獻記載
宋代趙溍在《養疴漫筆》中記載:“二公先登舟,召煜飲茶,船前獨設一木腳道……(煜)徘徊不能進。”。此場景描述了南唐後主李煜面對木腳道時的猶豫,側面反映其結構可能較窄或存在安全顧慮。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宋代及以前的水運場景,常見于碼頭、渡口等需要臨時搭建登船設施之處。由于古代船隻靠岸條件有限,木腳道成為解決水位落差的重要工具。
延伸文化意義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作為曆史詞彙,對研究古代交通工具有參考價值。部分方言或地方志中可能保留類似表達。
《木腳道》是一個漢語詞語,它指的是一種用木頭搭建的道路,通常在山區或森林中使用。這種道路由于沒有鋪設石頭或混凝土,所以叫做木腳道。
《木腳道》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木”字的部首是“木”,它共有四個筆畫;“腳”字的部首是“⺼”(肉字旁),它共有七個筆畫。
《木腳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交通條件不便利,特别是在山區和森林等地區。為了解決交通問題,人們當時建造了許多木頭搭建的道路,這些道路被稱作“木腳道”。隨着現代交通的發展,這種道路逐漸被石頭、混凝土等堅固材料所取代,但這個詞仍然留存并使用至今。
《木腳道》的繁體字為「木腳道」。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木腳道」的書寫形式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不過,由于沒有具體的古代文獻記載,我們無法準确了解古人的書寫方式。
1. 這片山區沒有修建公路,隻有一條窄窄的木腳道。
2. 雖然木腳道很陡峭,但是它是唯一通往村莊的路徑。
3. 他每天早上步行走過那段木腳道上學。
木闆、腳印、道路
木質道、木棧道
水泥路、柏油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