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興信。起而申說。《書·盤庚上》:“今汝聒聒,起信險膚,予弗知乃所訟。” 孫星衍 疏:“起者, 高誘 注《呂氏春秋》雲:‘興也。’……言羣臣讙言拒善,而興信邪險膚傳之語。” 周秉鈞 易解:“起,興起;信,古伸字……言汝拒善自用,起而伸説危害膚淺之言。”
(2).佛教語。謂産生相信正6*法之心。 唐 柳宗元 《永州龍興寺修淨土院記》:“嗚呼!有能求無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論》書于墻宇,使觀者起信焉。” 周作人 《知堂回想錄·五年間的回顧》:“十二月初九日,至 延齡巷 ‘金陵刻經處’買得佛經兩本,記得一本是《投身飼餓虎經》,還有一本是《經指示說》,初學最好看這個,乃是《起信論》的纂注。其實我根本是個‘少信’的人,無從起信,所以看了始終‘不入’。”
(3).泛指産生信仰或信任。 許地山 《危巢墜簡·東野先生》:“所以你第一步的預備便是號召同志,使人起信,是不是?”
(4).佛書《大乘起信論》的省稱。 唐 李邕 《大照禅師塔銘》:“遂聽《法華經》、《唯識》、《起信》等論。”
(5).猶起汛,潮汛始發。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浙江勝迹》:“一月之間,生明、生魄,潮亦再盛焉。生明之潮,則自前月二十六長水,謂之起信,歷晦、朔至月三日,謂之大信。”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起信漢語 快速查詢。
起信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
指使人産生信任感或堅定信念的行為。
出處: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收錄該詞條,釋義為“使人産生信任;樹立信心”。例如古漢語用例“以誠起信”,強調通過真誠态度建立他人對自己的信任。
特指大乘佛教中“發起菩提心、深信佛法”的修行核心,源自《大乘起信論》。
釋義細分:
權威來源: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定義“起信”為“發起信心,入佛法之門”;《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進一步闡釋其關聯“真如緣起”思想,強調“信解并重”的實踐體系。
“起信”作為佛教術語,深刻影響了東亞文化。例如日本奈良時代《起信論》注疏成為宗派理論基礎,韓國高麗王朝将其納入僧侶必修經典。此概念亦見于禅宗公案,如“不起疑信”即反襯“起信”之重要性。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專業佛教典籍,釋義中古籍用例與術語解讀均嚴格依據文獻記載。
“起信”一詞的含義較為豐富,結合多個來源的釋義,可歸納為以下五點:
本義:興信,起而申說
源自《尚書·盤庚上》“起信險膚”,指發起陳述或申辯。如唐柳宗元在《永州龍興寺修淨土院記》中通過書寫經文“使觀者起信”,即用文字引發共鳴。
佛教術語:産生正法信仰
佛教中指通過修行或經文啟示,使人對佛法生起信心。例如《大乘起信論》作為重要佛典,其核心便是引導信衆确立對“真如”的信念。
泛指建立信任或信仰
擴展為對任何事物産生信任,如許地山小說中提到的“號召同志,使人起信”,即通過行動獲得他人信賴。
特指佛書《大乘起信論》的簡稱
唐代李邕在《大照禅師塔銘》中提及“聽《法華經》《起信》等論”,此處“起信”即指該佛經。
古義同“起汛”,指潮汛始發
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記載潮汐規律時使用此義,表示潮水開始上漲的現象。
補充說明:該詞在不同語境中需結合背景理解。例如佛教相關文獻多指信仰的建立,而古籍中可能涉及潮汐或申辯的原始含義。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大乘起信論》或《尚書》注疏等經典文獻。
波臣播放布氣斥然充羨撮舉黨徽旦雲盜墓的真發奮爲雄妨要風矩格範宮邑枸骨豪彘鶴伴恒裁講文張字尖毫簡驗賤陰楬木霁風朗月禁耐廊廟器理索露台面梨默谏槃槃國潘渚戚愛遷曆伽南香畦戶青鸠親署秦俑阙敗三百五篇三韓霜崖稅契銀水筲澍霖所善宿胥停儅通儒達識土團惟力是視問題劇龌龊熱現代主義祥火蕭關霄客銷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