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興信。起而申說。《書·盤庚上》:“今汝聒聒,起信險膚,予弗知乃所訟。” 孫星衍 疏:“起者, 高誘 注《呂氏春秋》雲:‘興也。’……言羣臣讙言拒善,而興信邪險膚傳之語。” 周秉鈞 易解:“起,興起;信,古伸字……言汝拒善自用,起而伸説危害膚淺之言。”
(2).佛教語。謂産生相信正6*法之心。 唐 柳宗元 《永州龍興寺修淨土院記》:“嗚呼!有能求無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論》書于墻宇,使觀者起信焉。” 周作人 《知堂回想錄·五年間的回顧》:“十二月初九日,至 延齡巷 ‘金陵刻經處’買得佛經兩本,記得一本是《投身飼餓虎經》,還有一本是《經指示說》,初學最好看這個,乃是《起信論》的纂注。其實我根本是個‘少信’的人,無從起信,所以看了始終‘不入’。”
(3).泛指産生信仰或信任。 許地山 《危巢墜簡·東野先生》:“所以你第一步的預備便是號召同志,使人起信,是不是?”
(4).佛書《大乘起信論》的省稱。 唐 李邕 《大照禅師塔銘》:“遂聽《法華經》、《唯識》、《起信》等論。”
(5).猶起汛,潮汛始發。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浙江勝迹》:“一月之間,生明、生魄,潮亦再盛焉。生明之潮,則自前月二十六長水,謂之起信,歷晦、朔至月三日,謂之大信。”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起信漢語 快速查詢。
“起信”一詞的含義較為豐富,結合多個來源的釋義,可歸納為以下五點:
本義:興信,起而申說
源自《尚書·盤庚上》“起信險膚”,指發起陳述或申辯。如唐柳宗元在《永州龍興寺修淨土院記》中通過書寫經文“使觀者起信”,即用文字引發共鳴。
佛教術語:産生正法信仰
佛教中指通過修行或經文啟示,使人對佛法生起信心。例如《大乘起信論》作為重要佛典,其核心便是引導信衆确立對“真如”的信念。
泛指建立信任或信仰
擴展為對任何事物産生信任,如許地山小說中提到的“號召同志,使人起信”,即通過行動獲得他人信賴。
特指佛書《大乘起信論》的簡稱
唐代李邕在《大照禅師塔銘》中提及“聽《法華經》《起信》等論”,此處“起信”即指該佛經。
古義同“起汛”,指潮汛始發
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記載潮汐規律時使用此義,表示潮水開始上漲的現象。
補充說明:該詞在不同語境中需結合背景理解。例如佛教相關文獻多指信仰的建立,而古籍中可能涉及潮汐或申辯的原始含義。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大乘起信論》或《尚書》注疏等經典文獻。
起信是一個常用詞彙,它的意思是信心産生、開始相信。拆分部首為立早,筆畫數為10。起信這個詞彙來源于漢語,是一個常見的動詞。
起信的繁體形式是「起信」,繁體字保留了漢字的傳統書寫形式,是中文書寫的一種變體。
在古代,起信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例如,在西漢初期,起信的寫法為「起信」,字形較為簡單。而到了唐朝時期,起信的寫法變為「起信」,字形逐漸演變得更加複雜。
1. 經過努力和奮鬥,他終于起信了自己的能力,開始追求自己的夢想。
2. 這個項目的成功為企業注入了新的生機,也使投資者對其未來發展起信心。
起程、起跑、起航、起飛、起源、信念、信任、自信、保信、出色。
相信、堅信、信賴、确信、誠信、信心。
懷疑、猜忌、不信任、失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