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秦俑的意思、秦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秦俑的解釋

秦始皇 陵園的地下文物。1974年,發現于 陝西 骊山 腳下 秦始皇 陵園外的地下建築中。共發現四個俑坑,總面積25380平方米。已發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八百餘個,木質戰車十八輛,陶馬一百多匹,青銅兵器、車馬器九千餘件。這批兵馬俑形象地展現了 秦 代軍隊的兵種、編制和武器裝備情況。戰車上一般有甲士三人,配弓箭、短劍和盾甲步卒。配長柄的戈、矛、戟、钺弓弩等。騎兵執劍或弓箭,馬背輔鞯。武士俑身高1.78-1.87米,頭梳各種發髻,身披形制不一的铠甲。陶俑、陶馬如同真人、真馬,排列有序、造型生動、比例適當,細部刻劃尤為精緻,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成就。也稱 秦 兵馬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秦俑是漢語詞彙中專指秦代陪葬陶制人偶的合成詞,其詞源可追溯至《說文解字》對"俑"的釋義:"偶人也,象人。從人,甬聲"。《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秦始皇陵陪葬坑中出土的陶質人像"。

該詞由兩個語素構成:"秦"作為朝代限定詞,特指公元前221-207年的秦帝國時期;"俑"作為核心詞素,指代古代喪葬制度中替代人殉的冥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古代漢語詞典》指出,俑的形制演變體現了先秦時期"始作俑者"(《孟子·梁惠王上》)到秦代制陶工藝巅峰的發展軌迹。

1974年陝西臨潼西楊村的考古發現證實,秦俑特指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的軍陣雕塑群。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記載,目前已出土各類陶俑8000餘件,包含将軍俑、武士俑、馭手俑等不同兵種,平均高度1.8米,采用模塑結合技法制作,服飾甲胄細節精确呈現秦軍裝束特征。

秦俑的文化内涵包含三重維度:從喪葬制度層面體現"事死如事生"的禮制思想;從藝術史角度展現秦代寫實雕塑的巅峰成就;從軍事研究維度為古代軍陣編制提供實物佐證。其燒制工藝涉及塑形、陰幹、窯燒、彩繪等12道工序,陶胎燒成溫度達900-1050℃,此項數據來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部的實驗報告。

網絡擴展解釋

“秦俑”一詞在不同語境下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文物本義(主要含義)

指秦始皇陵兵馬俑,是秦代墓葬雕塑的代表性文物,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1. 發現背景
    1974年于陝西臨潼骊山秦始皇陵東側被發現,共四個俑坑,總面積約25,380平方米,已出土陶制武士俑、戰車、陶馬及青銅兵器等近萬件,生動還原了秦代軍隊編制與裝備。

  2. 藝術特色

    • 寫實風格:陶俑高度約1.75-2米,陶馬身長2米,與真人真馬比例相近,細節如铠甲紋理、兵器形制均高度還原實物。
    • 神态刻畫:将軍俑威嚴持重,軍吏俑幹練勇武,士兵俑則展現多樣神态,如弩兵專注拉弓、騎兵提缰待發,體現個體差異。
    • 軍事布局:坑内按實戰軍陣排列,如弩兵在前、車步騎混合編隊,反映秦代戰術思想。
  3. 曆史意義
    作為人殉制度的替代品,秦俑标志着喪葬文化的演進,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研究秦代軍事、藝術及社會制度的重要實證。


二、成語比喻義(衍生含義)

衍生為“外表華麗,内在空洞”的象征,源于秦俑“陶制精美卻無生命”的特點,用于形容徒有其表的人或事物。


提示: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如俑坑構造、出土文物分類),可參考權威考古文獻或博物館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柏屏邊官不分畛域補葺彩霓長褲襯褲澈映觸地號天蹿撥大羹導管導窾打戰戰颠險牒狀剁斧坊陌弓室滾肚索海艘寒氷汗巾豪忽徽派昏瞶講寺戒勸君主立憲雷驚電繞蓮臉連一接二辚轹遴聘隆熾卵用雞眉端沐稷平型關千日酒箧枕親嬖羣賢山長水闊折桌拾菜收才收入私用太平無象妄殺完罅握椒銜冰吐雹陷鋒湘妃椅消複笑意俠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