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秦俑的意思、秦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秦俑的解釋

秦始皇 陵園的地下文物。1974年,發現于 陝西 骊山 腳下 秦始皇 陵園外的地下建築中。共發現四個俑坑,總面積25380平方米。已發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八百餘個,木質戰車十八輛,陶馬一百多匹,青銅兵器、車馬器九千餘件。這批兵馬俑形象地展現了 秦 代軍隊的兵種、編制和武器裝備情況。戰車上一般有甲士三人,配弓箭、短劍和盾甲步卒。配長柄的戈、矛、戟、钺弓弩等。騎兵執劍或弓箭,馬背輔鞯。武士俑身高1.78-1.87米,頭梳各種發髻,身披形制不一的铠甲。陶俑、陶馬如同真人、真馬,排列有序、造型生動、比例適當,細部刻劃尤為精緻,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成就。也稱 秦 兵馬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秦俑”一詞在不同語境下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文物本義(主要含義)

指秦始皇陵兵馬俑,是秦代墓葬雕塑的代表性文物,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1. 發現背景
    1974年于陝西臨潼骊山秦始皇陵東側被發現,共四個俑坑,總面積約25,380平方米,已出土陶制武士俑、戰車、陶馬及青銅兵器等近萬件,生動還原了秦代軍隊編制與裝備。

  2. 藝術特色

    • 寫實風格:陶俑高度約1.75-2米,陶馬身長2米,與真人真馬比例相近,細節如铠甲紋理、兵器形制均高度還原實物。
    • 神态刻畫:将軍俑威嚴持重,軍吏俑幹練勇武,士兵俑則展現多樣神态,如弩兵專注拉弓、騎兵提缰待發,體現個體差異。
    • 軍事布局:坑内按實戰軍陣排列,如弩兵在前、車步騎混合編隊,反映秦代戰術思想。
  3. 曆史意義
    作為人殉制度的替代品,秦俑标志着喪葬文化的演進,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研究秦代軍事、藝術及社會制度的重要實證。


二、成語比喻義(衍生含義)

衍生為“外表華麗,内在空洞”的象征,源于秦俑“陶制精美卻無生命”的特點,用于形容徒有其表的人或事物。


提示: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如俑坑構造、出土文物分類),可參考權威考古文獻或博物館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秦俑

秦俑是漢字詞彙,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進行介紹。

拆分部首:秦(禾)+ 俑(人)

筆畫:秦(8畫)+ 俑(9畫)

秦俑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秦朝時期,指的是秦始皇陵中的陶制的陪葬品,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古代生活的樣貌。

秦俑的繁體字為「秦俑」。

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秦俑」的基本形态在古代并未發生明顯的變化。

以下是關于「秦俑」的用法示例:

參觀陝西的秦俑是一次難得的文化之旅。

這座博物館中展示了大量秦俑的精美陶俑。

與「秦俑」相關的組詞有:秦始皇陵、陶俑、博物館、文化之旅等。

「秦俑」的近義詞可能是:秦陶、秦始皇陪葬品。

「秦俑」的反義詞可能是:現代陶藝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