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關名。故址在今 甯夏 固原 東南,為自 關中 通向塞北的交通要沖。《漢書·武帝紀》:“﹝ 元封 四年冬十月﹞通 回中 道,遂北出 蕭關 。”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匈奴傳》:‘入 朝郍 蕭關 ’, 蕭關 在 安定 朝郍縣 也。” 唐 盧照鄰 《上之回》詩:“ 回中 道路險, 蕭關 烽候多。”
(2).指 北宋 崇甯 四年為防禦 西夏 而築的 蕭關 ,故址在今 固原 北二百馀裡。
(3).古縣名。 唐 神龍 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 固原 北一百八十裡。 至德 後地入 吐蕃 , 大中 間收複,置 武州 治此,旋廢。
(4).古縣名。 唐 中和 四年(公元884年)僑置于 潘原縣 (今 甘肅省 平涼市 東),仍為 武州 治所。 五代 周 顯德 中廢。
“蕭關”是中國古代西北地區的重要關隘,屬于“關中四關”之一(與函谷關、武關、大散關并列),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核心區域
蕭關位于今甯夏固原市東南,具體在三關口以北、瓦亭峽以南的峽谷地帶,泾河流經此處,形成天然屏障。
地理特征
依六盤山東麓而建,扼守泾河河谷與清水河谷的連接處,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是關中平原通往塞北、西域的咽喉要道。
軍事要塞
作為關中北大門,蕭關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如匈奴、西夏)的重要防線。漢文帝時匈奴曾攻入蕭關,威脅長安。
交通樞紐
蕭關古道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連接關中與河套平原、西域,促進商貿與文化交融。
文學象征
唐代詩人王維《使至塞上》中“蕭關逢候騎”使其聞名,成為邊塞詩中的典型意象,常與荒涼、征戰、戍邊等主題關聯。
曆史變遷
隨着朝代更疊,蕭關逐漸從軍事要沖演變為曆史遺迹,現存城牆、烽火台等遺址,見證古代戰争與絲路繁華。
關于蕭關的具體位置,曆代文獻記載不一:
蕭關是兼具軍事、交通、文化意義的古代關隘,其曆史地位與地理價值在漢唐時期達到頂峰,現為研究西北邊疆史的重要實證。
《蕭關》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艹”和“關”,筆畫數為15畫。
《蕭關》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在古代,蕭關是指當時位于今天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部的黃花塔附近的一處關隘,因為其地形險要,所以取名為蕭關。後來,這個地名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漢字詞語。
《蕭關》的繁體字為“蕭關”。
古時候寫“蕭關”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具體寫法難以考證。由于漢字的演變,很多古代字形已經無法準确還原。
1. 蒼山蕭關遊,白雲萬裡飛。
2. 蕭關古道見草長,青山何處韻清琴。
組詞可以根據“蕭關”的含義進行組合,如:“蕭關古道”、“蕭關戍樓”等。
與“蕭關”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峽谷”、“關隘”。
與“蕭關”意思相反的詞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