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起信的意思、起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起信的解释

(1).兴信。起而申说。《书·盘庚上》:“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 孙星衍 疏:“起者, 高诱 注《吕氏春秋》云:‘兴也。’……言羣臣讙言拒善,而兴信邪险肤传之语。” 周秉钧 易解:“起,兴起;信,古伸字……言汝拒善自用,起而伸説危害肤浅之言。”

(2).佛教语。谓产生相信正6*法之心。 唐 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呜呼!有能求无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论》书于墻宇,使观者起信焉。” 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五年间的回顾》:“十二月初九日,至 延龄巷 ‘金陵刻经处’买得佛经两本,记得一本是《投身饲饿虎经》,还有一本是《经指示说》,初学最好看这个,乃是《起信论》的纂注。其实我根本是个‘少信’的人,无从起信,所以看了始终‘不入’。”

(3).泛指产生信仰或信任。 许地山 《危巢坠简·东野先生》:“所以你第一步的预备便是号召同志,使人起信,是不是?”

(4).佛书《大乘起信论》的省称。 唐 李邕 《大照禅师塔铭》:“遂听《法华经》《唯识》《起信》等论。”

(5).犹起汛,潮汛始发。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浙江胜迹》:“一月之间,生明、生魄,潮亦再盛焉。生明之潮,则自前月二十六长水,谓之起信,歷晦、朔至月三日,谓之大信。”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起信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起信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


一、基础含义:建立信任或信心

指使人产生信任感或坚定信念的行为。

出处: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收录该词条,释义为“使人产生信任;树立信心”。例如古汉语用例“以诚起信”,强调通过真诚态度建立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二、佛教术语:发起信仰与修行的决心

特指大乘佛教中“发起菩提心、深信佛法”的修行核心,源自《大乘起信论》。

释义细分:

  1. 发起信心:对佛、法、僧三宝生起坚定信仰;
  2. 信解行证:通过理解教义、实践修行,最终证悟真理。

    权威来源: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定义“起信”为“发起信心,入佛法之门”;《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进一步阐释其关联“真如缘起”思想,强调“信解并重”的实践体系。


文化背景补充

“起信”作为佛教术语,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例如日本奈良时代《起信论》注疏成为宗派理论基础,韩国高丽王朝将其纳入僧侣必修经典。此概念亦见于禅宗公案,如“不起疑信”即反衬“起信”之重要性。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辞书及专业佛教典籍,释义中古籍用例与术语解读均严格依据文献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起信”一词的含义较为丰富,结合多个来源的释义,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1. 本义:兴信,起而申说
    源自《尚书·盘庚上》“起信险肤”,指发起陈述或申辩。如唐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中通过书写经文“使观者起信”,即用文字引发共鸣。

  2. 佛教术语:产生正法信仰
    佛教中指通过修行或经文启示,使人对佛法生起信心。例如《大乘起信论》作为重要佛典,其核心便是引导信众确立对“真如”的信念。

  3. 泛指建立信任或信仰
    扩展为对任何事物产生信任,如许地山小说中提到的“号召同志,使人起信”,即通过行动获得他人信赖。

  4. 特指佛书《大乘起信论》的简称
    唐代李邕在《大照禅师塔铭》中提及“听《法华经》《起信》等论”,此处“起信”即指该佛经。

  5. 古义同“起汛”,指潮汛始发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潮汐规律时使用此义,表示潮水开始上涨的现象。


补充说明:该词在不同语境中需结合背景理解。例如佛教相关文献多指信仰的建立,而古籍中可能涉及潮汐或申辩的原始含义。如需深入研究,可参考《大乘起信论》或《尚书》注疏等经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圭夫子阪泉氏闭门思愆并放波文不可造次差徭龀齿当众登月舱独峯驼法杖分福革刬革凡登圣冠盖相望祼圭归曲罕父弘丽煌灼荐享娇宠徼伺晶状体矜慎近什急人之难浚浦刻桷困醉拦工敛聚流垫蛮妆命籙南省舍人醗酵碁错齐东野语骑龙弄凤清克起斋筛号山嘴沈红疏冗嵩生随机应变宿疴探黑丸帖骑头朝下脱叶兦聊微波为人相混谐诙蝎勒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