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兴信。起而申说。《书·盘庚上》:“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 孙星衍 疏:“起者, 高诱 注《吕氏春秋》云:‘兴也。’……言羣臣讙言拒善,而兴信邪险肤传之语。” 周秉钧 易解:“起,兴起;信,古伸字……言汝拒善自用,起而伸説危害肤浅之言。”
(2).佛教语。谓产生相信正6*法之心。 唐 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呜呼!有能求无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论》书于墻宇,使观者起信焉。” 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五年间的回顾》:“十二月初九日,至 延龄巷 ‘金陵刻经处’买得佛经两本,记得一本是《投身饲饿虎经》,还有一本是《经指示说》,初学最好看这个,乃是《起信论》的纂注。其实我根本是个‘少信’的人,无从起信,所以看了始终‘不入’。”
(3).泛指产生信仰或信任。 许地山 《危巢坠简·东野先生》:“所以你第一步的预备便是号召同志,使人起信,是不是?”
(4).佛书《大乘起信论》的省称。 唐 李邕 《大照禅师塔铭》:“遂听《法华经》、《唯识》、《起信》等论。”
(5).犹起汛,潮汛始发。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浙江胜迹》:“一月之间,生明、生魄,潮亦再盛焉。生明之潮,则自前月二十六长水,谓之起信,歷晦、朔至月三日,谓之大信。”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起信汉语 快速查询。
“起信”一词的含义较为丰富,结合多个来源的释义,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本义:兴信,起而申说
源自《尚书·盘庚上》“起信险肤”,指发起陈述或申辩。如唐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中通过书写经文“使观者起信”,即用文字引发共鸣。
佛教术语:产生正法信仰
佛教中指通过修行或经文启示,使人对佛法生起信心。例如《大乘起信论》作为重要佛典,其核心便是引导信众确立对“真如”的信念。
泛指建立信任或信仰
扩展为对任何事物产生信任,如许地山小说中提到的“号召同志,使人起信”,即通过行动获得他人信赖。
特指佛书《大乘起信论》的简称
唐代李邕在《大照禅师塔铭》中提及“听《法华经》《起信》等论”,此处“起信”即指该佛经。
古义同“起汛”,指潮汛始发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潮汐规律时使用此义,表示潮水开始上涨的现象。
补充说明:该词在不同语境中需结合背景理解。例如佛教相关文献多指信仰的建立,而古籍中可能涉及潮汐或申辩的原始含义。如需深入研究,可参考《大乘起信论》或《尚书》注疏等经典文献。
起信是一个常用词汇,它的意思是信心产生、开始相信。拆分部首为立早,笔画数为10。起信这个词汇来源于汉语,是一个常见的动词。
起信的繁体形式是「起信」,繁体字保留了汉字的传统书写形式,是中文书写的一种变体。
在古代,起信的写法也有一些变化。例如,在西汉初期,起信的写法为「起信」,字形较为简单。而到了唐朝时期,起信的写法变为「起信」,字形逐渐演变得更加复杂。
1. 经过努力和奋斗,他终于起信了自己的能力,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
2. 这个项目的成功为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也使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起信心。
起程、起跑、起航、起飞、起源、信念、信任、自信、保信、出色。
相信、坚信、信赖、确信、诚信、信心。
怀疑、猜忌、不信任、失信。
阿夷边干避命逼射辰驾褫情出门人挫磨厝生大戈壁断背肥田沃地改火戆勇功成弗居恭素谷根鬼腊愲结古乐府黑郁郁后悔莫及怀春虎头燕额骄僭窘苦狷浅绝路爵韦钧旨可不的刻舟快性苦心孤诣兰兆捞家了了解人意棱叠蛎槎哩溜歪斜氓外糜费名落孙山强干弱枝牵弓钎焊窃视青镫热巴荣顾山工劭令事先衰绖酸斋铁石心同舍脱孝五蕴遐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