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篇的意思、三百五篇的詳細解釋
三百五篇的解釋
指《詩經》。《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 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 孔子 皆弦歌之。”《漢書·儒林傳·王式》:“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無諫書。”參見“ 三百篇 ”。
詞語分解
- 三百的解釋 《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刑昺 疏:“按今《毛詩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數。”後以“三百”指代《詩經》。 南朝
- 篇的解釋 篇 ā 首尾完成的文章或詩詞:篇章。詩篇。篇目。篇什(?)(《詩經》中的“雅”和“頌”以十篇為一“什”,所以詩章亦稱“篇什”)。篇幅。長篇大論。千篇一律。 量詞,指文章、紙張、書頁:一篇論文。 筆畫
專業解析
"三百五篇"的漢語詞典釋義
"三百五篇"是中國古代典籍中對《詩經》的特定稱謂,指代這部詩歌總集所收錄的詩歌總數。其釋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詳細闡述:
-
核心指代與文獻依據:
- "三百五篇"特指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篇目總數。這一稱謂源于《詩經》本身的結構與後世文獻的明确記載。
- 來源依據: 《詩經》在漢代被尊為儒家經典,其篇目總數被固定為三百零五篇。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明确記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此說雖然後世學者對孔子是否删詩存有争議,但“三百五篇”作為《詩經》總篇數的代稱則被廣泛接受和使用。班固《漢書·藝文志》亦載:“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
-
字詞分解釋義:
- 三百五: 數詞短語,即數字305。這裡具體指《詩經》所包含的詩歌數量。
- 篇: 量詞兼名詞,指獨立成章的詩文、篇章。在《詩經》語境下,每一首獨立的詩歌即稱為“一篇”。其字形演變(如甲骨文象形竹簡編連)也體現了其作為書寫載體的基本單位含義。
-
文化内涵與曆史意義:
- "三百五篇"不僅是一個數量概念,更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代表了先秦時期詩歌創作的精華,涵蓋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作品。
- 這些詩歌按内容與音樂性質分為《風》、《雅》、《頌》 三大部分(“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合計305篇),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政治風貌、民俗風情和思想情感,是研究中國古代曆史、文化、語言、文學的核心文獻和權威源頭。
- 後世常以“三百篇”或“詩三百”作為《詩經》的代稱(取整數),而“三百五篇”則更精确地強調了其實際篇目總數。它們共同指向這部奠定了中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和文學批評基礎的不朽經典。
“三百五篇”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指向的固定稱謂,其核心含義即指中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所包含的三百零五篇詩歌作品。它不僅是數量統計,更是中華文化元典《詩經》的代名詞,象征着中國詩歌的源頭活水和文學傳統的重要基石,其内容涵蓋了風、雅、頌三部分,是研究先秦社會與文學的最權威文本之一。
主要參考來源:
- [西漢] 司馬遷. 《史記·孔子世家》 (曆史典籍)
- [東漢] 班固. 《漢書·藝文志》 (曆史典籍)
- 曆代《詩經》注疏與研究文獻 (如《毛詩正義》、《詩集傳》等) (文學研究經典)
網絡擴展解釋
“三百五篇”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指代《詩經》,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三百五篇”最初特指《詩經》的305篇詩歌。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曾對古代流傳的3000餘篇詩歌進行整理,删去重複内容,最終選定305篇,合稱“三百五篇”。
2.曆史背景
- 起源:周代詩歌原有3000餘篇,經孔子編訂後保留305篇,内容涵蓋民謠、祭祀樂歌等,後被儒家奉為經典。
- 文獻依據:《漢書·儒林傳》提到“臣以三百五篇谏”,表明漢代已用此詞代指《詩經》。
3.延伸含義
該詞也可泛指作品數量多且内容豐富的文集,常用于贊賞某人的創作成果,例如:“他的著作如三百五篇,篇篇皆有深意。”
4.常見混淆
需注意與“三百篇”區分:“三百篇”是《詩經》的簡稱(取整數),而“三百五篇”強調實際篇數(305篇)。
5.讀音與用法
- 拼音:sān bǎi wǔ piān。
- 例句:“古人以三百五篇教化民衆,傳承禮義。”
以上内容綜合了《史記》《漢書》等古籍記載及現代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懊休百工謗詈邦社飙飃别無長物暢叙呈形打工耽愛登錄凡聽咈哧覆沒革亂龜冷支床桂渚還阙行政訴訟法好女兒花後夜畫一法穢訾加勒比海犟嘴謹庸科納快門蠟日流禍裡宰龍鳳呈祥淪陷區梅子黃時雨拏雲逆網龐豫攀染秦筆青油幕妻賢夫禍少腃發雀踴砂鍋審爾生産操神鑒失聽隨機貪叨田矢跳駝子脫白挂緑危足文裘無鄰武羅物品險屯虓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