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詩經》。《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 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 孔子 皆弦歌之。”《漢書·儒林傳·王式》:“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無諫書。”參見“ 三百篇 ”。
“三百五篇”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指代《詩經》,以下是詳細解釋:
“三百五篇”最初特指《詩經》的305篇詩歌。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曾對古代流傳的3000餘篇詩歌進行整理,删去重複内容,最終選定305篇,合稱“三百五篇”。
該詞也可泛指作品數量多且内容豐富的文集,常用于贊賞某人的創作成果,例如:“他的著作如三百五篇,篇篇皆有深意。”
需注意與“三百篇”區分:“三百篇”是《詩經》的簡稱(取整數),而“三百五篇”強調實際篇數(305篇)。
以上内容綜合了《史記》《漢書》等古籍記載及現代詞典釋義。
《三百五篇》是指一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集合,其中包含了大量經典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以文章的篇幅來計量,所以得名《三百五篇》。
《三百五篇》的漢字“三”由“一”、“丨”和“一”三個部首組成,共有3個筆畫;“百”由“一”、“白”和“丿”三個部首組成,共有6個筆畫;“五”由“一”、“兒”和“一”三個部首組成,共有4個筆畫。
《三百五篇》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當時,陸遊(陸遊是北宋末年的文學家、詩人)編纂了一本名為《文鏡秘府論》的著作。書中提到,唐代舊制有三百篇為一家。後來在明代,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中引述了此說法,從而将其擴展為《三百五篇》。
繁體字“三百五篇”的寫法為「三百五篇」。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三”字的古代寫法為「又士」,而“百”字的古代寫法為「白冖」,“五”字的古代寫法為「亠兀口」。
《三百五篇》中有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如《紅樓夢》、《西遊記》、《水浒傳》等。
三千五百篇、三十五篇、五千三百篇等。
三百五十篇、三百五部。
九百六十篇、千篇一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