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中進谏。《後漢書·循吏傳·劉矩》:“順辭默諫,多所省用。” 李賢 注:“默諫,不顯揚也。”
“默谏”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默谏”由“默”(默默無言)和“谏”(規勸)組成,指暗中規勸或批評他人的錯誤行為,不直接公開表達。這種方式強調委婉與隱蔽性,常見于需要維護對方尊嚴或避免沖突的場合。
根據《後漢書·循吏傳·劉矩》記載,劉矩曾通過“順辭默谏”的方式勸谏君主,使對方采納建議而不顯揚矛盾。李賢對此注解為“默谏,不顯揚也”,進一步說明其特點是含蓄與低調。
綜合參考查字典(權威釋義)及《後漢書》相關記載。
默谏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指的是無聲地勸谏、規勸别人改正錯誤或錯誤行為。它由“默”和“谏”兩個字組成。
默:是一個由黒部+犬部構成的漢字。它拆分部首為“黑”部和“犬”部,其中,“黑”部表示顔色黑,暗示了無聲、無光的意義;“犬”部表示犬類動物,代表了無聲的行動,正好與詞語的含義相符。
谏:是一個由言部+貝部構成的漢字。它的部首是“言”部,表示語言,暗示了規勸、勸告的意義;“貝”部則表示珍貴的東西,表示誠懇規勸他人。
默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和禮儀。在古時候,默默地規勸别人、無聲地糾正錯誤是一種尊重和溫和的方式。所以,默谏成為了一個常用的詞彙,用來形容這種無聲的勸谏方式。
在繁體中文中,默谏保持不變,依然寫作「默諫」。繁體字更接近古代漢字的樣式和用法,因此保留了原來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默谏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默”字的舊字形為「墨」,字形上更加複雜,表示了默默無聲的意義;“谏”字的舊字形為「諫」,在字形上更加接近于繁體字的寫法。
例句:
他默默地默谏了那位領導,希望他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組詞:
默默、默許、默默無言、默默無聞、默守、默想、默然
近義詞:
規勸、勸谏、勸告、規勸、勸說
反義詞:
公開批評、明言批評、直接否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