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宮邑的意思、宮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宮邑的解釋

指國都。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遷宮邑,易官名,制禮作樂。”《宋書·周朗傳》:“而猶倚靈假像,背親傲君,欺費疾老,震損宮邑,是乃外刑之所不容戮,内教之所不悔罪,而橫天地之間,莫之糾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宮邑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宮”與“邑”二字組成,需分釋其義并綜合理解:

一、核心釋義

  1. 帝王都城

    “宮”指帝王居所(如宮殿),“邑”指城邑。合稱特指帝王所居的都城或京畿地區,常見于先秦文獻。例如《詩經·商頌·殷武》中“商邑翼翼,四方之極”的“邑”即指王都,後世注疏常以“宮邑”類比此類都城概念。

  2. 諸侯封地

    在分封制背景下,“宮邑”可指諸侯受封的領地及治所,包含宮室與所屬城邑。如《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載“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杜預注:“諸侯之邑稱都”,此類都邑兼具行政與祭祀功能,與“宮邑”内涵相通。

二、單字溯源

三、典籍用例

  1. 《漢書·地理志》載:“長安本秦離宮,高帝始居栎陽,七年徙都長安。”此處“都”即宮邑之實,指漢朝京畿。
  2. 《史記·周本紀》記周公營建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均。”洛邑為周王朝東都,是典型宮邑建制。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宮邑"詞條
  2. 《左傳注疏》(中華書局)
  3.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周禮正義》(中華書局)
  5. 《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6.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宮邑”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ōng yì,其核心含義指國都,即帝王所居的都城。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文獻出處

  1. 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
    “遷宮邑,易官名,制禮作樂。”
    此處指朝代更疊時遷都、改革制度的行為。

  2. 《宋書·周朗傳》:
    “震損宮邑”描述都城因災害或戰亂受損的情景,進一步印證“宮邑”的國都含義。


擴展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春秋繁露》《宋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闇弱碧牙西不用采獵镵鑿抄近路踹窩蔟蔟東道風榭幹耗格魯吉亞人拱讓拱繞瓜分鼎峙貴閥何異懽悰恢炱溷器火遁火籤狐妖叚借叫闆驕抗交流電濟貧拔苦集散九孔螺蟿螽箕帚開輔空光寇丹狼師涼齋麗象緑燈慢媟麻舒舒孟諸劘牙旁其噴嘴疈事洽辦前彥秋子榮秀三點會四分五落挺敵通德梧丘之魂舞裀五院匣裡龍吟遐陋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