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骨的意思、枸骨的詳細解釋
枸骨的解釋
亦作“ 枸榾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因木質白如狗骨,故名。又因葉有五刺,如貓形,也稱貓兒刺。中醫以葉入藥,稱功勞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三·枸骨》:“枸骨樹如女貞,肌理甚白。葉長二三寸,青翠而厚硬,有五刺角,四時不凋。五月開細白花,結實如女貞及菝葜子。” 清 方以智 《通雅·植物》:“枸榾,今之貓刺也。 顧野王 曰:‘枸榾木中箭。’謂其有刺。”
詞語分解
- 枸的解釋 枸 ǔ 〔枸橼〕a.常綠小喬木或大灌木,有短刺。果實長圓形,黃色,有香氣,果皮可入藥或提制芳香油;b.這種植物的果實。均亦稱“香橼”。 枸 ǒ 〔枸杞〕落葉小灌木,葉披針形,結小漿果,成熟時紅色,稱
- 骨的解釋 骨 ǔ 人和脊惟動物身體裡面支持身體保護内髒的堅硬組織:骨頭。骨胳(全身骨頭的總稱)。骨節。骨肉(a.指最親近的有血統關系的人,亦稱“骨血”;b.喻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關系)。骨幹(刵 )。 像骨的東
網絡擴展解釋
“枸骨”是冬青科冬青屬的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學名Ilex cornuta,具有豐富的植物學特征、藥用價值和文化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名稱由來
- 詞源:因其木質白如狗骨,古稱“狗骨”,後以“枸”代“狗”得名。别名“貓兒刺”“鳥不宿”則源自葉緣硬刺的形态特征。
2.植物學特征
- 形态:葉片厚革質,呈四角狀長圓形,葉緣具3-5枚硬刺;果實為鮮紅色球形核果,秋冬成熟後經久不落。
- 分布:原産于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常見于海拔150-1900米的山坡、溪邊或村舍附近。
3.藥用價值
- 根:補肝腎、祛風濕,主治腰膝痿弱、關節疼痛。
- 葉:清熱養陰、平肝,用于肺痨咳嗽、頭暈目眩(中醫稱“功勞葉”)。
- 果實:固澀下焦,可緩解崩漏帶下、筋骨疼痛。
- 樹皮:強腰膝,改善肝腎不足。
4.其他用途
- 觀賞:紅果綠葉的形态與歐洲冬青齊名,常用于歐美聖誕裝飾,故稱“聖誕樹”。
- 工業:種子含油可制肥皂,樹皮可提取栲膠或作染料。
5.文化意義
- 花語:象征友好、平安與幸福。
- 生态:葉刺使鳥類難以停留,但成熟果實吸引蠟嘴雀等鳥類取食,形成獨特的生态互動。
如需進一步了解枸骨的形态細節或具體藥用方劑,可參考《本草綱目》《全國中草藥彙編》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枸骨
枸骨,意為疏遠,疏遠之物。拆分部首為木和骨,共14畫。
來源:枸骨一詞最早出現于《尚書·堯典》中,原指粔焉之物,表示遠離、疏遠之意,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意義的疏遠。
繁體:枸骨的繁體寫法為枸骨。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枸骨的字形稍有不同。骨的部分曾使用“骨”的獨體字形,而不是現在的“骨”的組合字形。
例句:他對陌生人總是保持着一種枸骨的态度。
組詞:枸心(繁瑣複雜的情節)、枸杞(一種常用中草藥)、枸杞茶(以枸杞為主要原料制成的茶類飲品)。
近義詞:疏遠、冷淡、疏離。
反義詞:親近、親密、親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