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當地人組成的武裝集團。《新唐書·王式傳》:“集土團諸兒為向導,擒 甫 斬之。”《資治通鑒·唐武宗會昌元年》:“軍士八百,外有土團五百人。” 胡三省 注:“團結土人為兵,故謂之土團。”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崔猛》:“由此威聲大震,遠近避亂者從之如市,得土團三百餘人。”《花月痕》第四六回:“一日提督府兵丁,搶人家婦女,土團不依,鬧起事來,幕中朋友説,須地方官彈壓。”
“土團”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構成
指唐代後期由地方民衆組成的武裝集團,屬于“土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其成員多為本地人,負責維護地方治安或參與軍事行動。
特點與功能
根據《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料記載,土團常被用作軍事輔助力量。例如:
“土團網”是中國一家以男性消費需求為核心的團購網站,主打男性産品與服務,通過“教育+銷售”模式推廣男性消費理念。此含義為現代商業名稱,與曆史詞彙無直接關聯。
部分詞典(如)提到“土團”被引申為形容思想狹隘的成語,但此用法在權威曆史文獻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衍生解釋。建議優先參考曆史軍事定義。
《土團》是一個中文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團由土或泥巴組成的物體。
《土團》由“土”和“團”兩個字組成。其中,“土”是漢字的一個部首,表示與土壤、土地相關的意義;“團”是一個漢字,由6個筆畫組成。
《土團》的來源較為明确。它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時的《風土記》中,描述了一種用土制成的球狀物。
在繁體中的寫法與簡體一緻,均為「土團」。
古時候,《土團》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說文解字》中,用「圗」作為「土」的簡寫形式,而「團」的寫法與現代一緻。
1. 小孩子們圍着一個土團玩得不亦樂乎。
2. 漢字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到許多以土團為題材的描繪。
3. 農民用土團制成的柴火壇能夠長時間保持火勢。
組詞:土球、土塊、土球賽、泥團、土坯。
近義詞:土球、泥團。
反義詞:水珠、石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