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水族。古人設想江海的水族也有君臣,其被統治的臣隸稱為“波臣”。後亦稱被水淹死者為“波臣”。《莊子·外物》:“ 周 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 周 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 東海 之波臣也。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甯皇禦舟》:“禦鷁至沉於波臣。” 清 李漁 《蜃中樓·幻因》:“蜃氣人人知是幻,獨言身世為真,不知也似蜃乾坤:終朝營海市,一旦付波臣。” 清 汪中 《哀鹽船文》:“亦有沒者善遊,操舟若神。死喪之威,從井有仁。旋入雷淵,并為波臣。” 歐陽山 《苦鬥》八十:“你掉到那大河裡面,虧得人家救了你,才不緻與波臣為伍。”
“波臣”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該詞最早出自《莊子·外物》,記載車轍中的鲋魚自稱“東海之波臣”,原指水域中被統治的水族臣民(如魚蝦等)。古人認為水域中存在類似人類社會的君臣體系,故稱臣屬為“波臣”。
二、引申含義 隨着語義演變,該詞衍生出兩層含義:
三、用法特點 • 屬文學性表達,多出現于詩詞、曆史文獻中,如清代李漁作品中的使用; • 現代語境較少使用,但在解讀古籍或文史研究時仍具價值。
注:部分網頁提到的“形容舉止高雅”之說(如),與其他權威來源存在矛盾,可能是特定語境下的誤用或引申,建議以《莊子》原始出處及主流釋義為準。
波臣(bō ché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波”和“臣”兩個部分組成。
“波”字的部首是“氵”,共有8畫。
“臣”字的部首是“臣”,共有7畫。
波臣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意為波濤洶湧的樣子,形容天地間的巨浪洶湧澎湃之勢。
《波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仍然是“波臣”。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波臣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
1. 海上的風暴使船隻顯得像是被波臣所吞噬。
2. 雷聲炸裂,大地仿佛受到波臣的摧殘。
組詞:波紋、波浪、臣服。
近義詞:波濤、波瀾、波動。
反義詞:平靜、安甯、和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