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悌的意思、恺悌的詳細解釋
恺悌的解釋
亦作“ 愷弟 ”。和樂平易。《左傳·僖公十二年》:“《詩》曰:‘愷悌君子,神所勞矣。’” 杜預 注:“愷,樂也;悌,易也。”《漢書·張禹傳》:“ 宣 為人恭儉有法度,而 崇 愷弟多智,二人異行。” 宋 蘇轍 《颍濱遺老傳下》:“愷弟之政,後世稱焉。” 明 無名氏 《白兔記·見兒》:“感夫人愷悌仁慈。” 郭沫若 《蘇聯紀行·六月三十日》:“他那慈祥恺悌的面貌是愈見發福了。”
詞語分解
- 恺的解釋 恺 (愷) ǎ 快樂,和樂:恺悌(和顔悅色,易于接近)。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悌的解釋 悌 ì 敬愛哥哥,引申為順從長(僴 )上:孝悌。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恺悌”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kǎi tì,主要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基本釋義
-
和樂平易:形容性格溫和、待人親切,常用來贊美君子的品德。
- 例如:《左傳·僖公十二年》中提到“恺悌君子,神所勞矣”,意為和善的君子會得到神的眷顧。
- 郭沫若在《蘇聯紀行》中描述人物“慈祥恺悌”,進一步印證了這一含義。
-
兄弟友愛:部分典籍中強調兄弟之間的和睦關系,如“恺”代表友愛,“悌”指順從兄長。
詞源與出處
- 經典文獻:
- 《詩經·大雅》有“豈弟(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之句,體現其作為君子美德的象征。
- 漢代《漢書》用“恺弟”代指性格寬厚聰慧之人。
使用場景
- 形容人物品性:多用于描述性格謙和、易親近的人,如“恺悌之風”“恺悌之德”。
- 人名寓意:作為名字時,寓意快樂、和諧,或表達對謙恭品德的期許。
補充說明
- 現代使用中,“和樂平易”是更常見的解釋,而“兄弟和睦”的用法相對較少。
- 需注意“恺悌”與“孝悌”的區别:前者側重寬厚待人,後者強調孝敬長輩、友愛兄弟。
如需進一步了解經典用例,可參考《左傳》《漢書》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恺悌》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善良和友善。該詞由兩個部首組成:恺(心部)和悌(忄部),共有13畫。《恺悌》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尚書》中,它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德性之一。
在繁體字中,恺悌的寫法保持不變。恺字在繁體中也保持為恺,悌字則保留為悌。
在古代漢字中,恺字有一種不同的寫法,即“鎧”,該寫法在漢字正字法中被廢除。而悌字則沒有其他常見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恺悌》一詞的例句:
1. 他對待弟弟非常恺悌,總是以身作則,幫助他成長。
2. 這個社區的居民關系十分和睦,人人恺悌相待。
下面是與《恺悌》相關的組詞:
1. 悌愛(tì ài):尊敬和愛護親兄弟。
2. 悌經(tì jīng):古代儒家經典《孝經》中與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有關的章節。
與《恺悌》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和善(hé shàn):溫和友善,善良的性格。
2. 仁愛(rén ài):善良和寬容的品質。
與《恺悌》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奸詐(jiān zhà):行為狡詐,不誠實的性格。
2. 冷漠(lěng mò):不關心他人,缺乏熱情和同理心。
總結一下,《恺悌》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善良和友善。它由恺(心部)和悌(忄部)兩個部首組成,有13畫。在繁體中,恺悌的寫法保持不變。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尚書》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在古代漢字中,恺字還有一個不同的寫法“鎧”,而悌字沒有其他常見的古代寫法。與《恺悌》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和善和仁愛,相反的詞語包括奸詐和冷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