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史·袁燮傳》:“ 浙西 大饑,常平使 羅點 屬任振恤。 燮 命每保畫一圖,田疇、山水、道路悉載之,而以居民分布其間,凡名數、治業悉書之。合保為都,合都為鄉,合鄉為縣,征發、争訟、追胥,披圖可立決。”此為有“都圖”之治。後因以指标明鄉村區劃、四至的地圖。 葉聖陶 《倪煥之》十二:“可是我檢查過志書,又按照契上所載的‘都圖’仔細考核,一點也不差,正就是那塊地皮。”參閱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圖》。
“都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進行區分:
讀音:dū tú(根據《宋史》及行政單位傳統發音)
來源:源自《宋史·袁燮傳》,宋代為應對浙西饑荒,官員袁燮推行基層管理方法:
讀音:dōu tú
含義:形容人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缺乏包容氣度。
使用場景:多用于口語批評他人過于注重私利或瑣事,但此解釋權威來源較少,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相關。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宋史》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都圖(dōu tú)是一個多義詞,具有以下幾種不同的意思:
1. 指測量地形、建築等的圖表。
2. 指地理學中的地圖。
3. 指畫或印刷在紙上的地理圖表。
4. 在某些方言中,都指圖畫、圖像等。
都圖的部首是⼟,共有5個筆畫。
都圖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據考古學家研究,它最早源于古代印度,由于貨物貿易的開展,從印度傳入中國。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都圖一詞多次出現,說明它在古代就已經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都圖的寫法為「都圖」。
在古代,都圖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古字形為「阝山囗」,其中「阝」為旁字,表示與土地有關,而「山囗」組成了「圖」字的聲形義。
以下是一些使用都圖一詞的例句:
1. 他把紅星村細緻地标在了這幅都圖上。
2. 我真的需要一個精确的都圖來查看這個地區的地形。
3. 這本古老的都圖上标示了當時的城市規劃。
以下是一些與都圖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1. 組詞:地圖、道具、前提。
2. 近義詞:圖譜、圖冊、地形圖。
3. 反義詞:文字、文字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