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山。 晉 左思 《魏都賦》:“窮岫洩雲,日月恒翳。” 唐 杜甫 《三川觀水漲》詩:“自多窮岫雨,行潦相豗蹙。”
(2).深山;荒山。 南朝 宋 謝靈運 《與廬陵王箋》:“ 王弘之 拂衣歸耕,踰歷三紀; 孔淳之 隱約窮岫,自始迄今。” 南朝 齊 孔稚珪 《褚先生伯玉碑》:“秘影窮岫,孤栖幽草。” 明 楊慎 《奇景行畢節早行作》:“窮岫瘁鄉那有此?天教奇景換豪吟。”
“窮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高山
指高聳險峻的山峰,如晉代左思《魏都賦》中“窮岫洩雲,日月恒翳”,唐代杜甫《三川觀水漲》詩“自多窮岫雨,行潦相豗蹙”,均以“窮岫”形容雲霧缭繞的高山。
深山/荒山
側重指人迹罕至的偏僻山嶺,如南朝謝靈運《與廬陵王箋》提到“孔淳之隱約窮岫”,明代楊慎詩句“窮岫瘁鄉那有此”,均描述隱士栖居的幽僻山野。
該詞多用于古代詩文描寫自然景觀,常與“洩雲”“隱逸”等意象關聯,如陳子昂《感遇詩》“嚴冬陰風勁,窮岫洩雲生”,體現蒼茫山景的意境。
可通過等來源進一步查閱相關文獻用例。
《窮岫》出自唐代文學家杜牧的《秋興八首》之一,意指山峰高聳峻峭,通常用來形容景物高大、雄偉,給人以壯麗的感覺。
《窮岫》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穴”部,右邊是“山”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窮岫》兩個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山水詩。詩人通過描繪高聳峻峭的山峰,表達出自然的壯麗和人的微小與渺小之感。
繁體字“窮岫”為「窮岫」。
在古代,窮岫往往以不同的字形來書寫,例如「窮丘」、「窮篦」、「窮坵」、「穹穴」等。不過,這些寫法在現代中文中已經較少使用,現代常見的寫法仍以《窮岫》為主。
1. 山脈中的窮岫直插雲霄,給人以無盡的遐想。
2. 登高望遠,隻見遠處的窮岫聳立如刀削般峻峭。
組詞:窮山惡水、岫雲遙岑。
近義詞:險峻、崚嶒、巍峨。
反義詞:平坦、平緩、平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