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綦毋的意思、綦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綦毋的解釋

亦作“ 綦母 ”。複姓。 春秋 晉 有大夫 綦母張 。見《左傳·成公二年》。 唐 有 綦毋潛 。見《新唐書·藝文志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綦毋”是漢語中一個古老的複姓,其含義與源流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字形 “綦毋”由“綦”“毋”二字構成。“綦”本指青黑色絲織品(《說文解字·糸部》),後引申為極、甚之意;“毋”為禁止副詞,二者組合成姓氏後失去本義,轉為專有名詞。該姓最早見于春秋時期齊國大夫綦毋張的記載。

二、姓氏源流 據《通志·氏族略》考證,“綦毋”源于封邑名,原為姬姓分支。另有一說出自古代少數民族改姓,《魏書·官氏志》載北魏鮮卑族綦連氏入中原後簡化為綦氏。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指出該姓在漢代已分化為綦、毋兩姓。

三、曆史影響 南北朝時期綦毋懷文是代表性人物,《北史·藝術傳》記載其首創灌鋼法,革新冶金技術,所鑄宿鐵刀“斬甲過三十劄”,此項工藝比歐洲早千年以上。宋代《廣韻》将該姓收入“之”韻部,标注讀音為“qí wú”,現代漢語繼承此發音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綦毋”是一個複姓,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綦毋”讀作qí wú,屬于罕見複姓,曆史上多用于人名。該姓氏在文獻中有時也寫作“綦母”。

二、曆史淵源

  1. 起源與人物

    •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綦母張(見于《左傳·成公二年》),是早期使用此姓的代表人物。
    • 唐代詩人綦毋潛(江西著名文人,作品收錄于《新唐書·藝文志四》),進一步擴大了此姓的知名度。
  2. 姓氏演變
    作為複姓,“綦毋”由“綦”和“毋”組合而成,但作為姓氏時整體使用,不拆分單字含義。

三、單字補充釋義

四、現代使用

如今“綦毋”姓已非常罕見,多出現在古籍或曆史研究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左傳》《新唐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拜塵摽梅赤舌燒城怛突登庸納揆蹲膘兒童心理學負釜搆薄海王鶴獨胡服回沖驕侈交善教職既不沙解甲休兵借住敬老尊賢斤斤較量進退有度絕版苛索空卻苦蕒牢什古子掠盜廉靖利事流貶夢中説夢密款慕効泥筍旁戾狍鸮嚬呻岒峨搶佯黔黎敲門石颀碩三湘傷破山匠設館聲旁濕婆首施兩端死不回頭兕先恬退退安歪斜完趙無竟五噎消瘦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