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胡服的意思、胡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胡服的解釋

指古代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服裝。後亦泛稱外族的服裝。《後漢書·五行志一》:“ 靈帝 好胡服、胡帳、胡牀、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族皆競為之。”《資治通鑒·梁敬帝太平元年》:“﹝ 齊顯祖 ﹞或身自歌舞,盡日通宵,或散髮胡服,雜衣錦綵。”《宣和遺事》後集:“自屏後呼其妻出拜二帝曰:‘此女汝家人也。’婦人出拜已,衣胡服,二帝不能識之。” 陳去病 《論戲劇之有益》:“我伯叔,我昆弟,我親戚故舊,固猶是冠胡冠服胡服,以苟安其奴隸也。”參見“ 胡服騎射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胡服”是古代漢人對西方和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統稱,其含義與曆史演變如下:

一、基本定義

胡服主要指戰國至漢唐時期西北遊牧民族(如匈奴、東胡等)的服裝,其特點是貼身短衣、長褲、革靴,衣身緊窄便于活動,與中原漢族寬袍大帶的服飾形成鮮明對比。

二、曆史起源與引入

  1. 戰國趙武靈王改革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首次将胡服引入中原軍隊。這一改革使趙國騎兵戰鬥力大幅提升,成為軍事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2. 引入路徑
    胡服最早通過西域傳入中原,趙武靈王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主動學習其服飾與騎射技術。

三、服飾特點與功能

四、文化影響與演變

  1. 漢代至南北朝
    東漢靈帝時期曾流行胡服、胡器,魏晉南北朝民族融合後,胡服元素逐漸融入漢族服飾。
  2. 唐代鼎盛
    開元、天寶年間,胡服在女性中廣泛流行,成為時尚标志。
  3. 後世發展
    宋代學者沈括認為,北齊後中原服飾已“全用胡服”;清代滿族服飾也帶有胡服特征。

五、延伸含義

成語“胡服”衍生出“不合時宜”的比喻義,反映古代中原文化對異族服飾的排斥态度。

若需了解具體朝代服飾細節或改革過程,可參考《資治通鑒》《後漢書》等史料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胡服》的意思

《胡服》一詞源自漢語,是指胡人、蠻人的服裝。

拆分部首和筆畫

《胡服》的拆分部首是“⺼”(月字底部三點)和“衣”(衣字最常見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9畫。

來源

《胡服》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典籍《左傳》中。當時,中國人通常将北方遊牧民族,如匈奴、鮮卑等稱作“胡人”,他們的服飾與漢族有所不同,因此被統稱為“胡服”。

繁體

《胡服》的繁體字為「胡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胡服」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例句

1. 他們穿着華麗的胡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清朝的皇帝經常穿着胡服出巡。

組詞

胡服的相關組詞有:

1. 胡人:指北方遊牧民族。

2. 胡言亂語:指胡亂說話,不負責任的言論。

3. 左胡右戶:形容兩面向着不同方向,不統一的局面。

近義詞

《胡服》的近義詞是“胡衣”。兩者均指胡人的服飾。

反義詞

《胡服》的反義詞是“漢服”。漢服是指古代漢族的傳統服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