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胡服的意思、胡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胡服的解釋

指古代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服裝。後亦泛稱外族的服裝。《後漢書·五行志一》:“ 靈帝 好胡服、胡帳、胡牀、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族皆競為之。”《資治通鑒·梁敬帝太平元年》:“﹝ 齊顯祖 ﹞或身自歌舞,盡日通宵,或散髮胡服,雜衣錦綵。”《宣和遺事》後集:“自屏後呼其妻出拜二帝曰:‘此女汝家人也。’婦人出拜已,衣胡服,二帝不能識之。” 陳去病 《論戲劇之有益》:“我伯叔,我昆弟,我親戚故舊,固猶是冠胡冠服胡服,以苟安其奴隸也。”參見“ 胡服騎射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胡服是中國古代對北方及西域遊牧民族服飾的統稱,其名稱源于“胡人”(古代中原對北方民族的泛稱)。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胡服主要指“窄袖、短衣、長褲、革靴”的騎射服裝,與中原地區的寬袍大袖形成鮮明對比。

從曆史演變看,胡服的引入與民族交融密切相關。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首次将胡服納入中原軍事體系,《史記·趙世家》記載此舉“便事尚功”,提升了軍隊機動性。漢代以後,胡服元素通過絲綢之路進一步傳播,唐代盛行的翻領袍、蹀躞帶等均受胡服影響,這在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有詳細考證。

語言學角度,《說文解字》将“胡”釋為“牛颔垂也”,引申指代北方遊牧民族。服飾學者周錫保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中指出,胡服的核心特征在于功能性,其設計適應馬背生活和寒冷氣候,這種實用主義對中原服飾演化産生深遠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胡服”是古代漢人對西方和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統稱,其含義與曆史演變如下:

一、基本定義

胡服主要指戰國至漢唐時期西北遊牧民族(如匈奴、東胡等)的服裝,其特點是貼身短衣、長褲、革靴,衣身緊窄便于活動,與中原漢族寬袍大帶的服飾形成鮮明對比。

二、曆史起源與引入

  1. 戰國趙武靈王改革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首次将胡服引入中原軍隊。這一改革使趙國騎兵戰鬥力大幅提升,成為軍事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2. 引入路徑
    胡服最早通過西域傳入中原,趙武靈王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主動學習其服飾與騎射技術。

三、服飾特點與功能

四、文化影響與演變

  1. 漢代至南北朝
    東漢靈帝時期曾流行胡服、胡器,魏晉南北朝民族融合後,胡服元素逐漸融入漢族服飾。
  2. 唐代鼎盛
    開元、天寶年間,胡服在女性中廣泛流行,成為時尚标志。
  3. 後世發展
    宋代學者沈括認為,北齊後中原服飾已“全用胡服”;清代滿族服飾也帶有胡服特征。

五、延伸含義

成語“胡服”衍生出“不合時宜”的比喻義,反映古代中原文化對異族服飾的排斥态度。

若需了解具體朝代服飾細節或改革過程,可參考《資治通鑒》《後漢書》等史料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比肩獸擯黜補官不失不揚恻淢超然象外竄伏打虎拍蠅大集當梁底慎冬日頓遞酒放像奮不顧身負苞扛鼎高樔鬼蛱蝶圭首顧募姑奶奶呵欠連天合任花囿疾亟經説眷赉俊發坑谷陵阜曼丘冥工内燃機袅袅餘音霹靂車樸刀普爾起灰寝具秋子齊嶄嶄如虎添翼色府社長石柏水操蒴苞竦耳太師窗桃圈透雕橢球塗人完實文罽吾廬兀兀窮年枭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