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代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服裝。後亦泛稱外族的服裝。《後漢書·五行志一》:“ 靈帝 好胡服、胡帳、胡牀、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族皆競為之。”《資治通鑒·梁敬帝太平元年》:“﹝ 齊顯祖 ﹞或身自歌舞,盡日通宵,或散髮胡服,雜衣錦綵。”《宣和遺事》後集:“自屏後呼其妻出拜二帝曰:‘此女汝家人也。’婦人出拜已,衣胡服,二帝不能識之。” 陳去病 《論戲劇之有益》:“我伯叔,我昆弟,我親戚故舊,固猶是冠胡冠服胡服,以苟安其奴隸也。”參見“ 胡服騎射 ”。
“胡服”是古代漢人對西方和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統稱,其含義與曆史演變如下:
胡服主要指戰國至漢唐時期西北遊牧民族(如匈奴、東胡等)的服裝,其特點是貼身短衣、長褲、革靴,衣身緊窄便于活動,與中原漢族寬袍大帶的服飾形成鮮明對比。
成語“胡服”衍生出“不合時宜”的比喻義,反映古代中原文化對異族服飾的排斥态度。
若需了解具體朝代服飾細節或改革過程,可參考《資治通鑒》《後漢書》等史料記載。
《胡服》一詞源自漢語,是指胡人、蠻人的服裝。
《胡服》的拆分部首是“⺼”(月字底部三點)和“衣”(衣字最常見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9畫。
《胡服》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典籍《左傳》中。當時,中國人通常将北方遊牧民族,如匈奴、鮮卑等稱作“胡人”,他們的服飾與漢族有所不同,因此被統稱為“胡服”。
《胡服》的繁體字為「胡服」。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胡服」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他們穿着華麗的胡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清朝的皇帝經常穿着胡服出巡。
胡服的相關組詞有:
1. 胡人:指北方遊牧民族。
2. 胡言亂語:指胡亂說話,不負責任的言論。
3. 左胡右戶:形容兩面向着不同方向,不統一的局面。
《胡服》的近義詞是“胡衣”。兩者均指胡人的服飾。
《胡服》的反義詞是“漢服”。漢服是指古代漢族的傳統服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