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前進後退動作均合法度。《禮記·曲禮上》:“進退有度,左右有局。” 鄭玄 注:“度謂伐與步數。” 清 福格 《聽雨叢談·贊禮郎》:“然對越謹嚴,進退有度,天顔咫尺,舉動從容。”亦作“ 進退可度 ”、“ 進退中度 ”。《孝經·聖治》:“﹝君子﹞容止可觀,進退可度。” 唐玄宗 注:“進退,動靜也,不越禮法,則可度也。”《呂氏春秋·士容》:“客有見 田駢 者,被服中法,進退中度,趨翔閑雅,辭令遜敏。” 漢 蔡邕 《琅琊王傅蔡君碑》:“察君審行修德,進退可度。”
“進退有度”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ìn tuì yǒu dù,其核心含義是在行動或言語中能夠把握分寸,既不過分激進也不過度退縮。以下是詳細解釋:
“進退有度”既是對傳統禮儀的遵循,也是對處世智慧的凝練,強調在動态情境中保持平衡與分寸感。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禮記》或清代文獻。
進退有度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思是在行動、言辭等方面處理得當,不過分、不不及。這個成語由“進”和“退”兩個字組成。
“進”字的部首是辶(辵),筆畫數為11。它是一個意思為行走的動作的漢字。“進”字古時寫作辵,它表示兩腿前進的樣子。
“退”字的部首是辶(辵),筆畫數為7。它意為往回走,或者指從前進的狀态轉變為向後退。
成語“進退有度”的來源是《論語·子罕篇》:“進以步退以翥。”其中“翥”為進退之意。“進退有度”是對人們言行舉止的要求。
繁體字“進退有度”與簡體字拼寫不同,但意思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非常複雜的。成語“進退有度”中的“進”字古代一般寫作“踐”,而“退”字寫作“退耏”。這些寫法與現代的寫法有所不同,但意思相同。
例句:
1. 我們應該在工作中進退有度,不要過分或不夠努力。
2. 在處理棘手問題時,領導需要謹慎進退有度,以避免沖突的加劇。
與“進退有度”意思相近的成語有“適可而止”、“得失相宜”等。它們都強調在行動中尋找平衡、恰當的程度。
與“進退有度”意思相反的成語是“進退失據”,意思是在行動中失去了準确的判斷,導緻後果不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