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湘的意思、三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湘的解釋

(1). 湖南 湘鄉 、 湘潭 、 湘陰 (或 湘源 ),合稱 三湘 。見《太平寰宇記·江南西道十四·全州》。但古人詩文中的 三湘 ,多泛指 湘江 流域及 洞庭湖 地區。 唐 李白 《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詩:“昔放 三湘 去,今還萬死餘。” 清 吳偉業 《送聖符弟之任蕲水丞》詩之四:“廿載流移復, 三湘 轉運長。”

(2).指 沅湘 、 潇湘 、 資湘 。 晉 陶潛 《贈長沙公族祖》詩:“遙遙三 湘 ,滔滔九江。” 陶澍 集注:“ 湘水 發源會 瀟水 ,謂之 瀟湘 ;及至 洞庭 陵子口 ,會 資江 謂之 資湘 ;又北與 沅水 會於湖中,謂之 沅湘 。” 明 徐桢卿 《送盛斯徵赴長沙》詩:“蠻中瘴遠三 湘 水,江畔春逢十月花。”

(3).指 湖南 。 陳毅 《嶽麓山頂眺望》詩:“ 嶽麓山 頭任我行, 三湘 眼底絶風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湘”是漢語中具有地理與文化雙重内涵的專有名詞,主要用作湖南省的代稱。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1. 水文地理概念

    “三湘”最早源于湖南境内的三條重要水系。據《水經注》記載,湘江、沅江、潇水三條河流貫穿湖南全境,形成“潇湘”“沅湘”“蒸湘”三大流域區劃,合稱“三湘”。這一說法在《湖南通志》中亦有印證,指代湖南地理核心區域。

  2. 曆史行政區劃演變

    唐代《元和郡縣圖志》提及“三湘”與“湘潭”“湘鄉”“湘陰”三地古稱相關,宋代《太平寰宇記》則将其擴展為湘東、湘西、湘南的泛稱。明清時期逐漸固定為湖南省的别稱,如《清史稿·地理志》明确記載“三湘之地,今湖南全省”。

  3. 文化象征意義

    在文學作品中,“三湘”常作為湖南的文化符號。清代《楚辭補注》将“三湘”與屈原行迹關聯,近現代詩詞如毛澤東《七律·答友人》中“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晖”,均以“三湘”指代湖南人文精神。

網絡擴展解釋

“三湘”是湖南省的别稱,其具體含義因曆史、地理和文化視角不同,存在多種解釋:

一、曆史起源說

秦滅楚時,湖南境内劃分為三個郡:洞庭郡(湘中)、黔中郡(湘西)和蒼梧郡(湘南)。秦統一後,三郡合并調整,後世以“三湘”代指湖南全境()。

二、湘江流域說

湘江不同河段名稱的組合常被用來代指湖南:

  1. 漓湘:湘江發源于廣西,與漓江交彙後的河段;
  2. 潇湘:湘江中遊與潇水(湖南永州段)彙合後的河段;
  3. 蒸湘:湘江下遊與蒸水(湖南衡陽段)彙合後的河段()。

三、地域劃分說

  1. 湘北、湘西、湘南:以湖南地理方位劃分,但此說法未涵蓋湘中、湘東();
  2. 湘鄉(下湘)、湘潭(中湘)、湘陰(上湘):以湘江沿岸三地命名()。

四、其他說法

“三湘”最初源于秦代行政區劃,後逐漸演變為湖南的代稱,不同解釋反映了曆史、地理的演變及文化認知的差異。如今“三湘四水”(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已成為湖南的經典表述()。

别人正在浏覽...

百廛百稼褊恡荜辂并聯炳燭夜遊丹柰道貌東宮倉鬥獰端敏多花凡子非才封檢工絶恭惟乖背滾算寒澌和市焦卷緝拏阱阬進剿谲詭決勝車泃沫峻岫钜子開陽匮盟涼扇連黏駱駞綠化暮雲春樹蛴領任刻日黃簿日旗設口盛情難卻詩具遂進蘇小妹汰減讨責天網恢恢,疎而不漏鐵界尺頽雲秃翁王貢僞師文瑞樓文蔭無款烏紗巾無相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