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湖南 湘鄉 、 湘潭 、 湘陰 (或 湘源 ),合稱 三湘 。見《太平寰宇記·江南西道十四·全州》。但古人詩文中的 三湘 ,多泛指 湘江 流域及 洞庭湖 地區。 唐 李白 《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詩:“昔放 三湘 去,今還萬死餘。” 清 吳偉業 《送聖符弟之任蕲水丞》詩之四:“廿載流移復, 三湘 轉運長。”
(2).指 沅湘 、 潇湘 、 資湘 。 晉 陶潛 《贈長沙公族祖》詩:“遙遙三 湘 ,滔滔九江。” 陶澍 集注:“ 湘水 發源會 瀟水 ,謂之 瀟湘 ;及至 洞庭 陵子口 ,會 資江 謂之 資湘 ;又北與 沅水 會於湖中,謂之 沅湘 。” 明 徐桢卿 《送盛斯徵赴長沙》詩:“蠻中瘴遠三 湘 水,江畔春逢十月花。”
(3).指 湖南 。 陳毅 《嶽麓山頂眺望》詩:“ 嶽麓山 頭任我行, 三湘 眼底絶風神。”
“三湘”是湖南省的别稱,其具體含義因曆史、地理和文化視角不同,存在多種解釋:
秦滅楚時,湖南境内劃分為三個郡:洞庭郡(湘中)、黔中郡(湘西)和蒼梧郡(湘南)。秦統一後,三郡合并調整,後世以“三湘”代指湖南全境()。
湘江不同河段名稱的組合常被用來代指湖南:
“三湘”最初源于秦代行政區劃,後逐漸演變為湖南的代稱,不同解釋反映了曆史、地理的演變及文化認知的差異。如今“三湘四水”(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已成為湖南的經典表述()。
《三湘》是中國民歌的一個代表作品,也是對中國湖南、湖北和廣西三省的統稱。這個詞可以表示這三個省份之間的共同特征和文化背景。
《三湘》的兩個字的部首分别為“丿”和“水”,其中“丿”是右向的偏旁,而“水”是左右結構的偏旁。根據部首的劃分,可以将《三湘》分成兩個部分進行拆分。
根據五筆字型輸入法筆畫布局的規則,可以将《三湘》的兩個字的筆畫數量分别分為3畫和8畫。
《三湘》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其中有一篇叫做《巷伯》的詩,其中描述了湖南的特點,表達了詩人對這個地方的喜愛和美好祝願。後來,這個詞被廣泛用來代表湖南、湖北和廣西三省。
《三湘》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三湘」。
根據曆史變遷,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古代的《三湘》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上仍然能夠識别。
1. 三湘之地有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2. 他的祖籍是三湘之一。
湘江、湘菜、湘繡、湘劇。
湘鄂
其他省份名稱,如廣東、浙江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