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庸納揆的意思、登庸納揆的詳細解釋
登庸納揆的解釋
登庸:皇帝登基;納揆:任命宰相。皇帝登基,任命宰相。比喻政權剛剛建立。
詞語分解
- 登庸的解釋 .選拔任用。《書·堯典》:“帝曰:疇咨若時登庸。” 孔 傳:“疇,誰。庸,用也。誰能鹹熙庶績,順是事者,将登用之。” 晉 應貞 《晉武帝華林園集詩》:“登庸以德,明試以功。” 唐 唐彥謙 《留别》
- 納揆的解釋 任用百官。語出《書·舜典》:“納于百揆,百揆時叙。”《宋書·恩倖傳·徐爰》:“天飛雖王德所至,終陟固有資田躍,神宗始於俾乂,上日兆於納揆。”《隋書·高祖紀下》:“登庸納揆之時,草昧經綸之日,丹誠大節,
網絡擴展解釋
“登庸納揆”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ēng yōng nà kuí,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分字釋義
- 登庸
- 納揆
- “納”為任命,“揆”原指宰相或百官之長,此處引申為選拔重要官員。
- 語出《尚書·舜典》:“納于百揆,百揆時叙”,意為任用百官并使其各司其職。
二、整體含義
- 字面解釋:皇帝登基後任命宰相(或重要官員)。
- 引申義:比喻新政權剛剛建立,開始治理國家的階段。
- 用法:多用于描述王朝初期或重大權力交接時的情景,含莊重、正統的語境。
三、出處與示例
-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隋書·高祖紀》:“登庸納揆之時,草昧經綸之日。”描述隋文帝楊堅即位後建立新政權的舉措。
- 現代應用: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類文本,強調政權初建的背景。
四、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開基立業、定鼎之初
- 關聯詞:草昧經綸(形容開創基業時的艱辛籌劃)。
五、權威性與參考資料
該成語解釋在《漢語大詞典》、線上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查字典)中均有收錄,且釋義一緻。若需進一步查閱,可參考《隋書》或《尚書》相關篇章。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登庸納揆》的意思
《登庸納揆》是一詞典中的詞語,意為"就任帝王的首相",常用來形容某人成為國王或皇帝後,任命的重要官員。
登庸納揆的部首和筆畫
《登庸納揆》中的字有四個部首。"登"的部首是"癶",總共五畫;"庸"的部首是"廣",共五畫;"納"的部首是"糸",有六畫;"揆"的部首是"手",總共十畫。
登庸納揆的來源
《登庸納揆》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曆史。在古代中國,國君或皇帝登基後,需要選擇一位賢能的大臣擔任首相,協助其治理國家。因此,"登庸納揆"這個詞成為形容國王或皇帝将位的意象。
登庸納揆的繁體字
《登庸納揆》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登攸納揆"。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登庸納揆》中的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如下:
登: 皇帝登基的意象
庸: 廣義的莊稼和牲畜的象形
納: 縮小的織物的象形
揆: 手指示與統治有關的義項
登庸納揆的例句
1. 他終于登庸納揆,成為國家的首腦。
2. 這位新任皇帝選擇了一位智慧過人的大臣作為他的登庸納揆。
登庸納揆的組詞
1. 納言:指擔任國王或皇帝的重要谏官。
2. 登基:指國王或皇帝正式登上王位。
3. 首相:指國家最高行政官員,承擔督政、制定國家方針等職責。
登庸納揆的近義詞
1. 宰相
2. 大臣
3. 首輔
登庸納揆的反義詞
1. 庶民
2. 平民
3. 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