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狍鸮的意思、狍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狍鸮的解釋

神話傳說中的獸名。《山海經·北山經》:“﹝ 鉤吾之山 ﹞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郭璞 注:“為物貪惏,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 夏 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狍鸮(páo xiāo)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異獸,最早見于《山海經·北山經》記載:“鈎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鸮,是食人。”其形象融合了羊、人、虎等動物特征,具有貪婪吞食的特性,後世學者多認為其與饕餮存在關聯。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狍”指代鹿科動物,暗示其身形特征;“鸮”原指貓頭鷹,此處可能借其神秘性與夜行習性,隱喻狍鸮的兇險本質。兩字組合屬典型的形聲兼會意造字法,符合先秦神話生物命名規律。

在文化演變中,狍鸮形象被廣泛應用于青銅器紋飾。《呂氏春秋·先識覽》記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考古學界證實此類紋飾與《山海經》描述的狍鸮特征高度吻合,成為商周時期“神權政治”的圖騰象征。漢代《神異經·西荒經》進一步将其演繹為“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強化了其警示貪婪的倫理寓意。

現代《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時,特别注明其作為文化符號的雙重性:既代表先民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承載着“戒貪”的道德訓誡功能,這一釋義已被納入《中國神話傳說詞典》等權威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狍鸮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種兇獸,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1.定義與起源

狍鸮是饕餮的别稱,屬于“四兇”之一。傳說它由蚩尤被黃帝斬殺後,頭顱落地所化,象征貪婪與暴食。《山海經·北山經》記載其形象為“羊身人面,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并以嬰兒啼哭聲誘人靠近後吞食。

2.文獻記載

3.外貌與特征

狍鸮的典型形象融合多種動物特征:羊身、人面、虎齒、人爪,雙目位于腋下,聲音似嬰兒。其紋飾常見于商周青銅器(饕餮紋),多表現為猙獰獸首,象征威懾力。

4.象征意義

5.文化演變

商周時期,饕餮紋是青銅禮器的核心裝飾,地位高于龍、鳳等圖騰。但西周中期後逐漸衰落,被龍取代為權力象征。部分學者認為饕餮可能是狼圖騰的演變,因其貪食特性與狼的習性高度吻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細節或圖像特征,可參考《山海經》原文及商周青銅器紋飾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安坻百城之富擺架子霸王之資鄽邸蟬靈子抽諷除掃糍糕翠黛冬時肥逸憤悁佛人伏爾加河纖夫撫懷謊花荒謬絕倫活物就塗捐玦揆策蓮華幕躐纓緑塵馬将牌名實墨慘衣摸瞎魚木植難説話牛皮紙弄斤操斧佩環憑臨破鈔錢糧師爺佥妻啓露磬出親供秋羅欺誣勸心攘剔仁壽曬裂生腳踏生地史班詩僧濕溫損兌天梭統總頭下危弓未朞闱棘蕪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