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獲的意思、七擒孟獲的詳細解釋
七擒孟獲的解釋
公元225年,西南少數民族首領孟獲起兵反叛,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兵征撫,采取攻心策略,七次生擒孟獲,七次放還,使之心悅誠服,歸順蜀漢。
詞語分解
- 七的解釋 七 ī 數名,六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柒”代)。 文體名,或稱“七體”,為賦體的另一種形式。 舊時人死後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稱“做七”。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獲的解釋 獲 (獲⑤穫) ò 打獵得到的禽獸:獵獲。 得到,取得:獲得。獲獎。獲悉。如獲至寶。 古代對奴婢的賤稱:臧獲。 能得到機會或空閑:不獲面辭。 收割莊稼:收獲。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七擒孟獲”是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南中(今雲南、貴州及四川南部)叛亂時的重要曆史典故,體現了“攻心為上”的戰略思想。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七擒孟獲指諸葛亮在公元225年南征時,對西南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七次擒獲又七次釋放,最終使其心服歸順的事件。該典故出自《三國志》及《漢晉春秋》,後被《三國演義》藝術化傳播,成為“以德服人”“恩威并施”的經典案例。
二、曆史背景
- 叛亂起因:劉備去世後,南中地區(今雲南、貴州一帶)豪強雍闿、朱褒、高定等聯合叛亂,孟獲作為當地威望極高的夷人首領加入反叛,嚴重威脅蜀漢政權穩定。
- 諸葛亮戰略:諸葛亮深知單純武力鎮壓難以長治久安,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略,旨在通過心理戰使南中民心歸附。
三、過程與結果
- 七次擒縱:
- 諸葛亮率軍南征,通過伏擊、誘敵、離間等戰術,七次生擒孟獲,又七次釋放,給予其重整旗鼓的機會。
- 孟獲從最初不服(認為“不知虛實”),到逐漸被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與仁德折服,最終第七次被擒時感歎:“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
- 後續治理:諸葛亮委任孟獲為禦史中丞,利用其影響力管理南中,實現長期穩定,并為蜀漢北伐提供後方支持。
四、意義與影響
- 軍事策略:體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智慧,強調心理戰與武力結合的重要性。
- 政治管理:通過“以德服人”化解民族矛盾,為後世處理邊疆問題提供借鑒。
- 文化象征:成為中華文化中“寬宏大量”“智慧取勝”的象征,衍生出“七擒七縱”等成語。
五、相關争議
- 史實性:《三國志》未明确記載“七擒”細節,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提及此事,但具體次數可能為文學誇張。
- 地域考證:孟獲身份及戰役地點存在争議,部分學者認為其原型為南中地區多個部族首領的集合形象。
“七擒孟獲”不僅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戰役,更被賦予管理學、軍事學等多重解讀。其核心在于:實力需與懷柔并重,方能實現真正的征服與穩定。此典故至今仍廣泛應用于比喻通過策略與耐心使人信服的情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七擒孟獲》的意思
《七擒孟獲》是指古代中國的一則曆史典故,源自于《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孟獲是南蠻地區的部落首領,曹操率軍七次擒獲孟獲并最終化解南蠻勢力的威脅。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七擒孟獲》的拆分部首為手和虍,分别位于左側和右上方。它總共由16個筆畫組成。
來源
《七擒孟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曆史典故。這個故事流傳自《三國演義》中,作為其中的一段描寫孟獲被曹操圍剿的情節。
繁體
《七擒孟獲》的繁體字為《七擒孟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七擒孟獲》這個詞的古時候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顯著的變化。
例句
他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他像曹操一樣,以七擒孟獲的策略解決了問題。
組詞
七擒孟獲的組詞包括:七、擒獲、孟獲。
近義詞
近義詞沒有提供。
反義詞
反義詞沒有提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