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安逸。 宋 歐陽修 《讀書》詩:“人情慎所習,酖毒比安晏。” 元 張憲 《嶽鄂王歌》:“ 錢塘 宮殿春風輕,嬌兒安晏醉未醒。”《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那 趙聰 原是個極貪安宴,十日九不在書房的。”
(2).平安。 清 姚鼐 《潘孝子贊》:“懿哉孝子,割膺奉薦。誠動鬼神,危者安宴。”
“安晏”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安逸、安甯
指生活或心境處于安定、平靜的狀态,強調無紛擾的舒適感。如宋代歐陽修《讀書》詩提到“酖毒比安晏”,元代張憲的詩句“嬌兒安晏醉未醒”均體現此意。
從構詞看,“安”指安定,“晏”指安甯,組合後突出甯靜滿足的狀态。
平安
清代姚鼐《潘孝子贊》中“危者安宴”即用此義,表示脫離危險後的平安。
“安晏”既可表示客觀環境的安定,也可指主觀心境的平和,兼具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内涵。如需更多例證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歐陽修文集》等文獻。
安晏(ān yà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安”是音符,屬于聲旁部首,由宀和女兩個部首組成;“晏”是形符,屬于日旁部首,由日和犬兩個部首組成。
“安”的部首是宀(mín),共有6畫;“晏”的部首是日(rì),共有12畫。
《安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北山》第1篇中:“晏回于其室,晏如也夫!”這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心情安甯、平和的狀态。後來演變成一個獨立的詞語,表示安甯、平靜、舒適。
在繁體中,“安”字保持不變,“晏”字變為「晏」。
在古代,安字采用的是小篆字形寫作「安」
晏字最早出現的甲骨文中的形狀與現在相似,隻是筆畫稍有不同。
1. 我喜歡安靜安晏的環境,可以好好放松。
2. 在這個安晏的小村莊裡,生活節奏緩慢。
甯靜、平靜、安詳、安定、舒適
安甯、安逸、安穩
不安、忙碌、喧鬧
希望以上内容能夠滿足您的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