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blic morals] 社會風氣
世風不古
世風日下
社會風氣。 宋 蘇舜欽 《高山别鄰幾》詩:“世風隨日儉,俗态逐勢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夏雪》:“世風之變也,下者益諂,上者益驕。” 田漢 《江村小景》:“現在外面世風不好,要當心啊。”
“世風”是漢語詞彙,指社會風氣或時代風尚,常用于評價社會的道德标準和行為規範。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世”指當代社會,“風”指風氣或風尚,合稱表示特定時期的社會整體道德傾向和民衆行為模式。例如“世風日下”形容社會道德逐漸敗壞,“世風淳樸”則指民風質樸。
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蘇舜欽詩句“世風隨日儉,俗态逐勢熱”,強調社會風氣受物質條件影響。清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進一步描述“下者益谄,上者益驕”,反映階層差異對世風的影響。
用法與示例
相關成語
總結
“世風”既是觀察社會的視角,也是文化變遷的縮影。其内涵隨時代發展而變化,既可批判現實(如“世風日下”),也可倡導理想風尚(如“盛世風貌”)。
世風一詞來源于漢語,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部首分别是“一”和“二”。它是由“世”和“風”兩個字組合而成,共有10個筆畫。
“世風”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它源自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社會觀念。在繁體字中,世風的寫法為“世風”,保留了傳統的字形形态。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世風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世”字的舊寫法是“氏”,表示“世代、人世間的”,而“風”字的舊寫法是“風”,意為“自然界的風”。這兩個字的組合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也有所變化。
1. 世風日下,道德淪喪。
2. 這個小鎮的世風清朗,人民互幫互助。
1. 世風人情:指社會上流行的風氣和人們的情感。
2. 世風日下:表示當今社會風氣惡化、道德淪喪。
3. 世風凋敝:形容社會風氣衰敗、人們心灰意冷。
近義詞:社會風氣、風尚、世風人情
反義詞:社會風氣正(良)、道德風尚、淳樸風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