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七擒孟获的意思、七擒孟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七擒孟获的解释

公元225年,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起兵反叛,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兵征抚,采取攻心策略,七次生擒孟获,七次放还,使之心悦诚服,归顺蜀汉。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七擒孟获”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南部)叛乱时的重要历史典故,体现了“攻心为上”的战略思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七擒孟获指诸葛亮在公元225年南征时,对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七次擒获又七次释放,最终使其心服归顺的事件。该典故出自《三国志》及《汉晋春秋》,后被《三国演义》艺术化传播,成为“以德服人”“恩威并施”的经典案例。


二、历史背景

  1. 叛乱起因: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一带)豪强雍闿、朱褒、高定等联合叛乱,孟获作为当地威望极高的夷人首领加入反叛,严重威胁蜀汉政权稳定。
  2. 诸葛亮战略:诸葛亮深知单纯武力镇压难以长治久安,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旨在通过心理战使南中民心归附。

三、过程与结果

  1. 七次擒纵:
    • 诸葛亮率军南征,通过伏击、诱敌、离间等战术,七次生擒孟获,又七次释放,给予其重整旗鼓的机会。
    • 孟获从最初不服(认为“不知虚实”),到逐渐被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与仁德折服,最终第七次被擒时感叹:“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2. 后续治理:诸葛亮委任孟获为御史中丞,利用其影响力管理南中,实现长期稳定,并为蜀汉北伐提供后方支持。

四、意义与影响

  1. 军事策略:体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强调心理战与武力结合的重要性。
  2. 政治管理:通过“以德服人”化解民族矛盾,为后世处理边疆问题提供借鉴。
  3. 文化象征:成为中华文化中“宽宏大量”“智慧取胜”的象征,衍生出“七擒七纵”等成语。

五、相关争议


“七擒孟获”不仅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更被赋予管理学、军事学等多重解读。其核心在于:实力需与怀柔并重,方能实现真正的征服与稳定。此典故至今仍广泛应用于比喻通过策略与耐心使人信服的情境。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七擒孟获》的意思

《七擒孟获》是指古代中国的一则历史典故,源自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孟获是南蛮地区的部落首领,曹操率军七次擒获孟获并最终化解南蛮势力的威胁。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七擒孟获》的拆分部首为手和虍,分别位于左侧和右上方。它总共由16个笔画组成。

来源

《七擒孟获》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这个故事流传自《三国演义》中,作为其中的一段描写孟获被曹操围剿的情节。

繁体

《七擒孟获》的繁体字为《七擒孟獲》。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然而,《七擒孟获》这个词的古时候写法与现代写法相似,没有显著的变化。

例句

他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像曹操一样,以七擒孟获的策略解决了问题。

组词

七擒孟获的组词包括:七、擒获、孟获。

近义词

近义词没有提供。

反义词

反义词没有提供。

别人正在浏览...

八对庇赖避世绝俗不名一钱诚烈趁人之危嗤嫌辍围处人刺虎倒曹典则俊雅递呈丁荦觝牛顿绝恩生翻腾風岸共同市场簂步摇晦昧蠒耳羊降箕袷衣屐齿之折计料惊蛇脊椎炎絶地天通看养隆崛搂处驴床满帆驽散炮土之鼓破栝铺公起处晴波亲众日母散氏盘膳脯设醴仕朝瘦弱廋隐淘坏踏颓通谷痛杀杀屠裂托疾外用枉木顽山乌干达无所施其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