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获的意思、七擒孟获的详细解释
七擒孟获的解释
公元225年,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起兵反叛,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兵征抚,采取攻心策略,七次生擒孟获,七次放还,使之心悦诚服,归顺蜀汉。
词语分解
- 七的解释 七 ī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获的解释 获 (獲⑤穫) ò 打猎得到的禽兽:猎获。 得到,取得:获得。获奖。获悉。如获至宝。 古代对奴婢的贱称:臧获。 能得到机会或空闲:不获面辞。 收割庄稼:收获。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七擒孟获”的汉语词典释义与典故解析
一、词典释义
“七擒孟获”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其核心含义为:
通过反复制服对手,使其心服口服,彻底归顺。
该成语强调以策略和耐心征服人心,而非单纯依靠武力压制。
二、典故溯源与出处
典故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历史背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一带)叛乱,对当地首领孟获七次擒拿又七次释放。最终孟获感佩诸葛亮的仁德与智谋,诚心归降,南中地区得以长治久安。
三、权威词典引证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释义:
“七擒七放孟获,比喻善于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悦诚服。”
- 《中国成语大辞典》(商务印书馆)注解:
“体现攻心为上的军事智慧,强调以德服人、收服民心。”
四、文化内涵与用法
- 策略核心:诸葛亮通过“擒而不杀”瓦解孟获的抗拒心理,体现“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哲学。
- 现代引申:广泛用于描述通过反复较量或感化使对手彻底信服,如企业管理、外交谈判等领域。
例句:
“团队以耐心沟通化解矛盾,终似七擒孟获,赢得对手的尊重与合作。”
五、学术与历史考据
尽管《三国志》等正史未载“七擒”细节,但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明确记录此事。后世学者如黎东方(《细说三国》)指出,该典故虽经文学渲染,却符合诸葛亮“和抚南夷”的史实政策,凸显其民族怀柔智慧。
权威参考来源
- 罗贯中. 《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 习凿齿. 《汉晋春秋》(辑录于《三国志》裴松之注).
网络扩展解释
“七擒孟获”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南部)叛乱时的重要历史典故,体现了“攻心为上”的战略思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七擒孟获指诸葛亮在公元225年南征时,对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七次擒获又七次释放,最终使其心服归顺的事件。该典故出自《三国志》及《汉晋春秋》,后被《三国演义》艺术化传播,成为“以德服人”“恩威并施”的经典案例。
二、历史背景
- 叛乱起因: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一带)豪强雍闿、朱褒、高定等联合叛乱,孟获作为当地威望极高的夷人首领加入反叛,严重威胁蜀汉政权稳定。
- 诸葛亮战略:诸葛亮深知单纯武力镇压难以长治久安,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旨在通过心理战使南中民心归附。
三、过程与结果
- 七次擒纵:
- 诸葛亮率军南征,通过伏击、诱敌、离间等战术,七次生擒孟获,又七次释放,给予其重整旗鼓的机会。
- 孟获从最初不服(认为“不知虚实”),到逐渐被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与仁德折服,最终第七次被擒时感叹:“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 后续治理:诸葛亮委任孟获为御史中丞,利用其影响力管理南中,实现长期稳定,并为蜀汉北伐提供后方支持。
四、意义与影响
- 军事策略:体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强调心理战与武力结合的重要性。
- 政治管理:通过“以德服人”化解民族矛盾,为后世处理边疆问题提供借鉴。
- 文化象征:成为中华文化中“宽宏大量”“智慧取胜”的象征,衍生出“七擒七纵”等成语。
五、相关争议
- 史实性:《三国志》未明确记载“七擒”细节,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提及此事,但具体次数可能为文学夸张。
- 地域考证:孟获身份及战役地点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其原型为南中地区多个部族首领的集合形象。
“七擒孟获”不仅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更被赋予管理学、军事学等多重解读。其核心在于:实力需与怀柔并重,方能实现真正的征服与稳定。此典故至今仍广泛应用于比喻通过策略与耐心使人信服的情境。
别人正在浏览...
阿谀逢迎报春扁牓边僻禀复差除常谭樔绝趁期车尾痴嬾当国担惊受恐風木之思粪溷槁悴宫龙孤絜横徵暴敛宏恺红莲幕后夔黄萎嘉禾舞将军柱简化字蹇跂解榻锦城酒船台卷覆开益口敛琅汤兰橑雷达兵亮眼流烂流裔俚语名葩异卉腻柳拟用琼彩日塌三乾三曜伤缺时计誻誻铁十字通籍头天頽巧途路闱墨无觉仙经小杯心胆俱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