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刍摩的意思、刍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刍摩的解釋

梵語音譯。粗草衣。 南朝 陳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師罷道書》:“心不妻妾之務,身飾芻摩之衣。”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十四:“芻摩,或雲‘蘇摩’,或言‘讖摩’,此雲‘麁布衣’,應言‘麁草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刍摩”是漢語古語詞彙,在《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喂養牲畜的草料與飼料”,其本義與畜牧活動直接相關。該詞由“刍”(草料)和“摩”(磨碎、加工)組成,引申為對牲畜的飼養管理過程。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刍”在甲骨文中象形為手持斷草,原指割草喂牲口;“摩”通“磨”,表示加工草料的行為。二字組合後最早見于《周禮·地官》,記載:“刍摩之式,以阜人民”,說明古代已形成系統的畜牧管理制度。

在詞義演變中,“刍摩”從具體飼養行為發展為抽象的管理概念。如《漢書·食貨志》載:“刍摩之政,王業所基”,将畜牧管理與國家治理相類比。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進一步注解:“刍以飼馬,摩以砺兵”,擴展出軍事後勤的引申義。

現代語言學研究中,《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将其列為曆史詞彙,标注其消亡時期為宋元之際。台灣《重編國語辭典》網絡版收錄該詞條,并提供《說文解字段注》的原始釋義作為參考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刍摩”是一個源自梵語的音譯詞,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刍摩(拼音:chú mó)指佛教僧侶所穿的粗草衣,是古代修行者簡樸生活的象征。該詞最早見于南朝陳代徐陵的《谏仁山深法師罷道書》,唐代玄應的《一切經音義》也提到其梵語異譯形式(如“蘇摩”“讖摩”),并解釋為“麁布衣”或“麁草衣”。

二、文化背景

  1. 宗教意義:粗草衣代表佛教徒摒棄物質享受、追求精神修行的态度,常見于漢譯佛經典籍。
  2. 曆史記載:南朝至唐代文獻中,“刍摩”多用于描述僧侶服飾,如“身飾芻摩之衣”。

三、注意辨析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研究事物本質”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建議以佛教術語的原始釋義為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一切經音義》等古籍或專業佛教辭典。

别人正在浏覽...

背晦本元層出不窮拆牌道字呈露翅鞘出綸觸突村道墊圈頂門針粉鼻兒風名龜堞哼喝話亭賄托毀宅禍基簡赅蔪蔪節約冀馬錦車荊花酒餌即刑紀昀局蠼開靥撈摝柳含煙六冕鹭序緑鬓朱顔門單孟潴綿山撚泛判處旁枝剽拂欺讕清查琴劍飄零攘棄軟禁燒眉畬火殊途殊尊隨機變量碎石踏紅套索頽漏甕間汙七八糟邪門徙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