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臨;到來。格,至。《書·益稷》:“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 孔 傳:“此 舜 廟堂之樂,民悅其化,神歆其祀,禮備樂和,故以祖考來至明之。”《三國志·魏志·劉馥傳》:“闡弘大化,以綏未賓;六合承風,遠人來格。” 宋 司馬光 《交趾獻奇獸賦》:“殊俗所以嚮臻,靈獸所以來格。” 清 黃宗羲 《馬虞卿制義序》:“彼芻靈之象形,疑悽愴之來格。”
“來格”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來臨;到來”,其中“格”通“至”,表示到達、抵達的意思。以下是詳細解析:
部分現代解釋(如、6)将“來格”誤作為成語,解釋為“品質超群”。此說法缺乏古典依據,可能是對詞語的曲解或混淆,建議以權威古籍和辭書釋義為準。
“來格”屬文言詞彙,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引用,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尚書》等權威文獻,避免混淆網絡誤傳釋義。
來格(lái gé)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兩個部分,分别是“來”部和“格”部。它是一個動詞,表示來到某個地方,出現在某個場合。
來格的“來”部的部首是“來”字本身,它由左右兩個橫筆畫組成;而“格”部的部首是“木”,它由一個豎筆畫和兩個橫筆畫組成。
“來格”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成書文獻《禮記·少儀》中的一句話:“如宴會之間,禮成而去,則禮一也。如不齊,則豈有禮乎?”這句話中的“禮一”,即為“來格”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來格的寫法仍然是“來格”,沒有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來格的寫法為“來格”,其中“來”字的寫法是“從人,丢之,走踴”的組合;“格”字的寫法是“木, 蓋, 框”的組合。
以下是一些來格的例句:
與來格相關的組詞有:來訪、來到、來回、格局等。
來格的近義詞包括:來臨、來到、到來等。
來格的反義詞是:離去、遠離、離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