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泊爾 的舊譯名。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蜀無兔鴿》:“波羅拔藻,葉似紅蘭,實如蒺藜, 泥婆羅國 所獻也。”《舊唐書·西戎傳·泥婆羅》:“ 泥婆羅國 ,在 吐蕃 西。其俗翦髮與眉齊,穿耳,揎以竹筩牛角,綴至肩者以為姣麗。食用手,無匕箸。其器皆銅。多商賈,少田作。”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二節:“佛教發源地 泥婆羅 近在南鄰,又是 吐蕃 的屬國,千餘年來*********向四方傳教,卻不曾進入 吐蕃 ,缽教的抵制,當是一個重要原因。”亦省稱“ 泥婆 ”。 唐 段公路 《北戶錄·蕹菜》:“國初 建達國 獻佛土菜, 泥婆國 獻波稜菜。”
“泥婆羅”是中國古代對南亞國家尼泊爾的舊稱,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泥婆羅”是尼泊爾(Nepal)的舊譯名,主要用于唐代及之後的文獻中。例如《舊唐書》記載:“泥婆羅國,在吐蕃西”,描述了其地理位置(今喜馬拉雅山南麓,北鄰中國,三面接壤印度)。
2. 曆史背景
泥婆羅在唐代與中原地區有往來,曾向中國進獻特産(如植物“波羅拔藻”)。13世紀後,馬拉王朝和沙阿王朝相繼統治該地區,1768年統一為現代尼泊爾的前身。
3. 文獻記載
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提到泥婆羅國獻物,并描述其風俗:“剪發與眉齊,穿耳以竹筒牛角為飾,手抓飲食”,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特征。
4. 發音與結構
現代已通用“尼泊爾”譯名,但“泥婆羅”仍見于曆史研究或古籍引用中。
《泥婆羅》是指在印度教中的神話故事中,大梵天所創造的兩個人類種姓,泥婆亞和泥婆。他們被認為是造物主創造的最初人類,被描述為黏土制成,沒有血肉和靈魂。這個詞也常用來形容粗糙、質樸或沒有靈性的人。
《泥婆羅》的拆分部首為氵(三點水)和女(女字旁),筆畫為12畫。
《泥婆羅》一詞來源于印度教的宇宙創世神話。根據神話,大梵天用兩撮黏土創造了泥婆亞和泥婆,賦予了他們生命。這一神話成為了《拉瑪耶納》和其他經典文學作品的重要素材。
《泥婆羅》的繁體字為「泥婆羅」。
在古時候,寫作《泥婆羅》的漢字可能會有所不同,因為字形的演變。然而,在古代文獻中很少見到對該詞的具體寫法。
1.那個人看起來像個泥婆羅,一點也沒有靈動的氣息。
2.他的外貌粗糙,舉止笨拙,完全就是個泥婆羅。
1.泥婆亞
2.泥婆
3.泥塑
4.泥菩薩
5.泥鳅
1.土掉渣:形容人的粗俗愚蠢。
2.草包:形容人愚蠢、無知。
3.木讷:形容人行動遲緩、反應遲鈍。
1.聰明伶俐:形容人機智、靈活。
2.機智:形容人反應敏捷、能夠隨機應變。
3.智慧:形容人有才智、有見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