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孤苦無依的人。 宋 張載 《西銘》:“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颠連而無告者也。” 明 邱濬 《大學衍義補·固邦本·愍民之窮》:“ 唐太宗 貞觀 元年,賜民八十以上物,惸獨鰥寡疾病不能自存者,米三斛。”亦省作“ 惸寡 ”、“ 惸鰥 ”。 唐 陳子昂 《漢州雒縣令張君吏人頌德碑》:“遭暴昏椓惸寡紛,民戶流散日月曛。” 唐 柳宗元 《酬韶州裴曹長使君》詩:“在亡均寂寞,零落間惸鰥。” 宋 蘇轼 《洞庭春色賦》:“追 範蠡 於渺茫,吊 夫差 之惸鰥。” 宋 陸遊 《秋興》詩之二:“忽忽過白日,胡能慰惸鰥。”
"惸獨鳏寡"是漢語中一個由四類弱勢群體組成的複合詞,源自古代典籍對特殊困難人群的分類描述。其核心意義可拆解為:
惸(qióng)
通"茕",《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孤獨無依",常見于《詩經·小雅·正月》"哿矣富人,哀此惸獨",特指因災禍失去親屬庇護的孤苦者(來源:《詩經》)。
獨(dú)
《孟子·梁惠王下》定義"老而無子曰獨",指年老無子女贍養者。東漢鄭玄注《禮記》補充"六十無妻曰獨",強調生存保障缺失(來源:《孟子》)。
鳏(guān)
《說文解字》釋為"魚目不閉",引申為"老而無妻"。《尚書·堯典》記載舜"有鳏在下曰虞舜",特指喪偶且生活困頓的男性(來源:《尚書》)。
寡(guǎ)
《釋名·釋親屬》稱"無夫曰寡",《戰國策·齊策》"哀鳏寡"印證其指喪夫獨居的弱勢女性群體(來源:《釋名》)。
整體内涵
該詞濃縮中國古代社會保障思想,最早見于《周禮·秋官》"惸獨老幼"與《孟子》"鳏寡孤獨"的整合表達,四類人群分别對應宗法社會中缺失"父、子、夫、妻"庇護的極端困境,成為曆代赈濟政策的核心救助對象。如《漢書·文帝紀》載诏書"賜天下惸獨鳏寡粟帛",體現儒家仁政思想的社會實踐(來源:《周禮》《漢書》)。
“惸獨鳏寡”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ióng dú guān guǎ,泛指孤苦無依、生活困苦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四字組合後,強調四種弱勢群體,即無兄弟者、無子嗣者、喪妻者、喪夫者,泛指所有孤苦伶仃、缺乏依靠的人。
“鳏寡孤獨”是更常見的成語,含義相近,但側重點略有不同:
如今多用于形容生活困苦、缺乏社會保障的弱勢群體,呼籲社會關注與幫扶。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相關成語,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高權威來源。
昂氣八蠟神牓門賣官八刑拔足不贍彩杖吃跌癡望刍議辭托寸心不昧呆掙琱文跌逿鼎臑餓鬼燔炮分散染料副尉臯魚鈎鐮鈎飾貫澈圭璋特達鼓排寒蚓鶴舊懷化環保讙擾驕狠兢悚聚米為山靠肚廉升靈飙流娼煤油燈泥塑錢串期節窮幽極微穹窒人際關系榮國缛麗省墳說話答禮兒殊塗同會誦谏台任貪瞋癡探擿逃人透骨酸心頭翁萬邦杌臲消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