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議的意思、刍議的詳細解釋
刍議的解釋
[my meager opinion] 謙詞,指自己的不成熟的言談議論,亦指淺陋的議論
皇圖不隔于刍議。——王勃《上绛州上官司馬書》
詳細解釋
淺陋的議論。多用作自謙之辭。《南齊書·劉善明傳》:“瞽言芻議,伏待斧鉞。” 唐 王勃 《上皇甫常伯啟》:“君侯飾揚芻議,提奬蕪詞。” 胡適 《文學改良刍議》:“謂之刍議,猶雲未定草也,伏惟國人同志有以匡糾是正之。”
詞語分解
- 刍的解釋 刍 (芻) ú 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刍秣(飼養牛馬的草料)。反刍。 割草:刍荛(割草稱“刍”,打柴稱“荛”。指割草打柴的人。後常用作向人陳述意見的謙辭)。刍言(常用來謙稱自己的言論)。刍議(
- 議的解釋 議 (議) ì 意見,言論:議論。提議。建議。 讨論,商量:商議。會議。協議。議案。議決。議價。 評論是非,多指責備:非議。恐招物議。 舊時文體的一種,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奏議。駁議。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刍議”是一個漢語書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詞義:指淺陋的、不成熟的議論,多用于第一人稱自謙,表示自己的觀點或讨論不夠高明。
- 結構:偏正式合成詞,“刍”本義為割草或草料,引申為粗淺、草野;“議”指議論,合起來即“草野之人的見解”。
2.詞源與用法
- 出處:最早見于《南齊書·劉善明傳》:“瞽言刍議,伏待斧钺。”後成為常見謙辭。
- 使用場景:多用于學術、正式場合的自謙表述,如論文标題(如胡適《文學改良刍議》)、會議發言等。
3.注意事項
- 自謙屬性:僅用于指代自己的觀點,不可用于他人(如稱群衆意見為“刍議”會顯得不尊重)。
- 書面語特征:口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書面表達或正式文本。
4.近義詞辨析
- 類似謙辭包括“拙見”“淺見”“管見”,但“刍議”更強調“草野之人的粗淺看法”,謙抑程度較高。
5.示例
- 現代用例:“本文針對城市交通問題提出幾點刍議,供學界探讨。”
- 經典用例:“皇圖不隔于刍議。”(王勃《上绛州上官司馬書》)。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南齊書》、王勃文集或現代學術文獻中的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刍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對問題或事物提出讨論、議論的行為或結果。它的部首是刀,筆畫數為8。
《刍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最早見于《尚書·周書·隱公二年》:“諸于刍議,實維其否。刍言議論,否用維護”。在繁體字中,依然保留着初始的寫法和意義。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代漢字中的《刍議》曾以「刍蜮」、「怎蜮」等形式出現。
以下是關于《刍議》的一些例句:
1. 我們需要對這個問題展開刍議。
2. 在會議上,大家對這個方案進行了刍議。
3. 這個文章引發了很多人的刍議和争論。
與《刍議》相關的組詞包括:刍荛(指草木生長茂盛)、刍動(比喻議論多而亂)、刍衆(指廣大群衆的意見和看法)等等。
與《刍議》相近義的詞語有:讨論、議論、辯論、評議等,它們都表示對問題或事物進行讨論或評論。
與《刍議》相反義的詞語沒有明确的對立詞。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