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貪瞋癡的意思、貪瞋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貪瞋癡的解釋

佛教語。貪欲、瞋恚與愚癡三種煩惱。此三者毒害人最劇,故稱三毒。 南朝 齊 蕭子良 《淨住子·發願莊嚴門》:“原衆惡所起,皆緣意地貪瞋癡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貪瞋癡是佛教核心概念“三毒”,指三種毒害心靈的煩惱根源,具體解釋如下:

一、貪(tān)

定義:對色、聲、香、味、觸等五欲的過度染著與執取,表現為無止境的占有欲。例如對財富、權力、情感的貪戀,甚至因吝啬或自戀而無法與他人分享或接納不同觀點。
表現:


二、瞋(chēn)

定義:對逆境或厭惡對象的排斥、憤怒,常因不如意而生怨恨。例如因人際沖突或目标受挫而情緒失控。
表現:


三、癡(chī)

定義:對事物本質的愚昧無知,表現為颠倒妄想與執着。例如迷信錯誤觀念、拒絕接受因果法則或無常真理。
表現:


三者關聯與危害

貪瞋癡被稱為“三毒”,因它們相互助長,形成痛苦循環:

  1. 貪欲引發對順境的執着,嗔恨加劇對逆境的抗拒,愚癡則使人無法看破兩者的虛幻性;
  2. 佛教認為三毒是輪回的根源,需通過修持戒定慧對治。

示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貪瞋癡

貪瞋癡(tān chēng chī)是佛教中的三毒之一,指貪欲、嗔怒和癡迷。貪指對物質和感官的執着和渴望;瞋指憤怒、怨恨和仇恨;癡指迷惑、無知和固執。這三種狀态都是佛教認為導緻痛苦和苦難的源頭。

拆分部首和筆畫:貪(部首:貝,筆畫:8)、瞋(部首:心,筆畫:8)、癡(部首:疒,筆畫:13)。

來源:貪瞋癡一詞最早出現在佛經中,是佛教教義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繁體:貪瞋癡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貪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為“貪”。瞋和癡的寫法相同。

例句:他的貪念使他陷入了困境,無法自拔。她的瞋念導緻她與朋友關系破裂。他的癡迷于遊戲使他荒廢了學業。

組詞:貪心、貪婪、瞋恨、癡心、癡迷。

近義詞:貪婪、欲望、憤怒、癡固。

反義詞:無欲無求、寬容、理智、清醒。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