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察揭發。《三國志·魏志·和洽傳》“ 洽 同郡 許混 者, 許劭 子也” 裴松之 注引 晉 周裴 《汝南先賢傳》:“其探擿僞行,抑損虛名,則 周 之 單襄 ,無以尚也。”《宋書·自序傳·沉璞》:“其閭裡少年,博徒酒客,或財利争鬭,妄相誣引,前後不能判者, 璞 皆知其名姓,及巧詐緣由,探擿是非,各标證據。”
“探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探
擿
結合字義,“探擿”指通過深入審察來揭露問題或真相,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
現代語境中,“探”的探索、研究義仍常用(如“探讨”“探求”),而“擿”已較少單獨使用。但“探擿”作為複合詞,仍保留“審察揭發”的古典含義。
該詞強調通過細緻調查揭露真相,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
《探擿》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手部首和攵部,筆畫總數為16畫。
《探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擿”字是根據“摘”的曆史變化形成。古時候,人們将“摘”字寫作“擿”,表示手掐住物體并撥動的意思。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摘”字逐漸演變成現代漢字形态,“擿”的使用頻率逐漸降低。
在繁體字中,“擿”字的部首手部改為寸部,寫作「撽」,與簡體中的「擿」略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擿”字的形态稍有不同。當時的寫法中,手部的橫折露出兩點,代表着撥動或掐住物體的手勢。
1. 我用手指輕輕地擿動着琴弦,發出了優美的聲音。
2. 他用鉗子擿出了故障的零件。
組詞:探索、探尋、摸索、擿發等。
近義詞:探求、探尋、探讨、探索等。
反義詞:放棄、回避、撇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