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餓鬼的意思、餓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餓鬼的解釋

[preta] [佛]∶不斷受饑渴折磨而不安的鬼魂

詳細解釋

(1).佛教語。六道之一。佛經謂人生前做了壞事,死後要堕入餓鬼道,常受饑渴之苦。《大乘義章八·六道義四門分别·釋名》:“言餓鬼者,如雜心釋,以從他求,故名餓鬼。”《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唯有 目連 阿孃為餓鬼。” 清 龔自珍 《法性即佛性論》:“自佛知見,乃至地獄知見,皆遍一切處;汝開餓鬼知見,鬼法界遍一切處。”

(2).诋稱口饞或餓極的人。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六:“刑都比門,人肉餛飩;工屯虞水,生身餓鬼。” 清 李鑒堂 《俗語考原》:“《法華經》雲:‘受地獄畜生之苦也。’俗詆人之急於食者曰餓鬼。” 魯迅 《書信集·緻山本初枝》:“餓鬼收到的水果糖,早已吃光,盒子裝進别的食品,也吃光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餓鬼”是一個具有多層含義的詞語,主要包含宗教哲學和世俗文化兩個維度的解釋:

一、佛教哲學中的定義

  1. 六道輪回之一
    佛教将衆生生死輪回的境域分為六道,餓鬼道是其中之一。根據佛經記載,生前因貪婪、吝啬或作惡者,死後會堕入此道,承受饑渴無盡卻無法進食的痛苦(,)。

  2. 懲罰與業報機制
    餓鬼道的存在體現了佛教的因果報應觀,例如《大乘義章》提到“以從他求,故名餓鬼”,即因生前過度索取或貪欲,導緻死後成為需依賴他人施舍卻不得滿足的存在()。

  3. 形象特征
    餓鬼通常被描述為腹大如鼓、咽喉細如針,食物入口即化為火焰的畸形形象,象征其永恒的饑渴與求而不得的折磨()。


二、世俗文化中的引申義

  1. 對饑餓者的戲稱
    日常語境中常以“餓鬼”形容極度饑餓的人,例如:“他狼吞虎咽,活像個餓鬼”()。

  2. 對貪婪行為的諷刺
    用于貶斥貪得無厭者,如《初刻拍案驚奇》諷刺僧人“色中餓鬼”,或魯迅書信中調侃友人“餓鬼”般急切享用食物(,)。


三、文化影響

佛教的餓鬼觀念影響了東亞文學與民俗,例如敦煌變文《目連救母》以餓鬼道隱喻人性苦難,清代龔自珍則以“餓鬼知見”探讨衆生心性(,)。

補充說明

餓鬼道的細分類型(如外障鬼、内障鬼)多見于民間傳說,但佛教經典中未明确分類,需注意區分宗教經典與民俗演變的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餓鬼》這個詞是指佛教中的一種生物,被認為是在地獄中受罪的人的亡魂。下面是關于《餓鬼》一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的相關内容。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餓鬼》的拆分部首是食部,并且由14個筆畫組成。 來源: - 《餓鬼》一詞最早來源于佛教經典中的描述。佛教認為,餓鬼是因為前世的罪業所緻,現在受到報應而被困在饑餓和渴望中。 繁體: - 《餓鬼》繁體字為「餓鬼」。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時候,「餓鬼」一詞的寫作方式有所不同。根據典籍記載,古時候将「餓鬼」寫作「饣馗」。 例句: - 這個人貪婪的欲望使他變成了一個餓鬼。 - 在佛教傳統中,修行者努力避免成為餓鬼。 組詞: - 餓鬼界:指的是佛教中六道輪回中的餓鬼所居住的世界。 - 餓鬼路:意指生活困難、貧窮的道路。 近義詞: - 食鬼:指吃得過多而饑餓無止境的人。 反義詞: - 仙人:指的是在修煉和精神上都達到高境界的人。 希望以上相關内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