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鋪入被子的絲綿。《新唐書·宦者傳下·劉季述》:“方寒,公主嬪禦無衾纊,哀聞外廷。”
“衾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新唐書·宦者傳下·劉季述》記載:“方寒,公主嫔禦無衾纩,哀聞外廷。”此處描述天寒時,宮中缺乏絲綿被褥的困境,側面反映“衾纩”的實際用途。
古代絲綿被因材質昂貴,多用于貴族或宮廷。唐代文獻中提及的“衾纩”,既體現當時紡織工藝水平,也暗示了社會階層差異。
《衾纩》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被子和衣服,通常指用于蓋在身上的織物。它也可以指代衣帽。
《衾纩》的部首是“衣”,它的筆畫數為10畫。其中,“衣”的部首是“衤”,“纩”的部首是“纟”,這兩個部首都與紡織品相關。
《衾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詩經·召南·纩》:“黃鳥黃鳥,無集于穀。無思而故,衾纩有裒。”這句詩意指黃鳥在田間沒有停息,沒有特定的目的,與此同時人們需要衣物抵擋寒冷。
《衾纩》的繁體字是「衾纊」,這是使用繁體字的地區(如台灣、香港等)常用的寫法。
古漢字有不同的字形演變,但在古代的文字中,衾和纩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太大的變化。
1. 弟子為師母親做了一件暖和的衾纩。
2. 冬天到了,我開始換上厚實的衾纩。
組詞:羽衾、棉衾、被衾。
近義詞:被褥、被單。
反義詞:裸露、赤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