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邊戍的意思、邊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邊戍的解釋

(1).戍邊;守衛邊疆。《管子·揆度》:“力足蕩遊不作,老者譙之,當壯者遣之邊戍。” 唐 劉商 《胡笳十八拍·第十三拍》詩:“山川萬裡復邊戍,背面無由得消息。”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一:“ 嘉運 所製樂府曰《胡渭州》、《雙帶子》、《蓋羅縫》、《水鼓子》。此皆絶句,述邊戍行旅之懷,與題全無幹涉。”

(2).守邊部隊。《宋書·索虜傳》:“ 太祖 慮其侵犯 淮 泗 ,迺敕邊戍:‘小寇至,則堅守拒之。’” 宋 曾鞏 《救災議》:“空近塞之地,失戰鬭之民,異時有警,邊戍不可以不增爾。” 吳晗 《朱元璋傳》第六章二:“今年秋糧以棉布代輸,以給邊戍。”

(3).邊疆;邊境。《後漢書·百官志五》:“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 唐 孟郊 《古意》詩:“蕩子守邊戍,佳人莫相從。” 明 孫傳庭 《題犯官任錡等招繇疏》:“﹝ 任錡 ﹞多贓狼藉,衆怨沸騰,欲正王章,宜投邊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邊戍”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縱深感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源與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與基本釋義 “邊”指疆域界限,如《說文解字》釋為“行垂崖也”,引申為邊境;“戍”甲骨文象人持戈守衛狀,《爾雅·釋言》注“戍,守邊也”。二字合稱特指古代邊境地區的軍事駐防體系,既包含屯兵衛所的實體建築,也指代戍邊将士的軍事活動。

二、文獻中的曆時演變

  1. 秦漢軍制:《漢書·晁錯傳》載“遣将吏發卒以治塞,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邊戍”,此處指代屯田實邊的邊防制度。
  2. 唐代戍樓意象:岑參《題苜蓿峰寄家人》“邊戍寂無人,白日黯将暮”中,該詞延伸出戍邊将士的孤獨生存狀态。
  3. 明清衛所:《明史·兵志》記載“邊戍要沖之地,設衛所以固封守”,此時詞義聚焦于具體軍事設施。

三、現代語義拓展 當代《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該詞時強調其雙重含義:①曆史名詞,特指古代邊防駐軍;②動詞性用法,表示駐守邊疆的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研究與文學創作領域。

四、權威典籍印證 該詞釋義可參考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第89頁,及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卷十三相關考據,兩處均系統梳理了其語義源流。

網絡擴展解釋

“邊戍”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重含義,主要涉及古代軍事和地理概念。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戍邊;守衛邊疆

這是“邊戍”最核心的含義,指代駐守或保衛國家邊境的行為。例如:

2.守邊部隊

該詞可代指駐紮在邊疆的軍隊。例如:

3.邊疆或邊境地區

作為地理概念,“邊戍”泛指靠近國界的區域。例如:


擴展知識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管子》《宋書》等古籍或專業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拜官寶行悖悍趁手癡呆懵懂純粹大鳳殿寝東廧發口封記佛教附隨甘果梗寇工團主義鞲鷹慣家過夏古突突黑白菜合心合意湖廣活期存款進表酒鈎就書酷虐良吉列壤欐佹立馬蓋橋黎庶犂塗禮用甯集女大難留篷舟鄱湖撲簌簌親覩慶旦羣輕折軸生産品沈正熟衍碎步蘇黎世泰武螳螂拒轍灘潬桃弧棘矢鐵甲兵輪娃娃生萎枯下款翔翼顯諡仙蛻燮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