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habby;humble]∶微薄
莫嫌菲薄,将就吃個兒當點心罷。——《西遊記》
(2) [belittle;dispise]∶輕視,瞧不起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諸葛亮《出師表》
(1).鄙陋。指德才等。常用為自謙之詞。《楚辭·遠遊》:“質菲薄而無因兮,焉托乘而上浮。” 王逸 注:“質性鄙陋無所因也。”《史記·孝武本紀》:“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維德菲薄,不明于禮樂。” 唐 王昌齡 《詠史》:“自慚菲薄才,誤蒙國士恩。” 明 徐渭 《為請夏新建伯封爵疏》:“臣本菲薄,賴陛下聖仁,令臣提督 浙江 學校。”
(2).微薄。指物的數量少、質量差。 清 李漁 《蜃中樓·雙訂》:“隻是聘禮菲薄,還要求令尊海涵。”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禮物﹞真是菲薄得很,希望閣下笑納。”
(3).指微薄之物。 唐 韓愈 《谒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升階傴僂薦餔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4).刻苦儉約。《文選·張衡<東京賦>》:“ 文 又躬自菲薄,治緻升平之德。” 薛綜 注:“菲薄,謂儉約。”《後漢書·楊震傳》:“陛下以邊境未寧,躬自菲薄,宮殿垣屋傾倚,枝柱而已。”《新唐書·虞世南傳》:“聖人深思遠慮,安於菲薄,為長久計。” 胡適 《先母行述》:“先母自奉極菲薄,而待人接物必求豐厚。”
(5).薄。與“厚”相對。 魯迅 《野草·複仇》:“用一柄尖銳的利刃,隻一擊,穿透這桃紅色的、菲薄的皮膚。” 郭沫若 《月光下》:“臉,呈着暗灰色,菲薄的嘴唇在痙攣。”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二:“雪下着,一會在柈上蓋上菲薄一層鵝的絨毛似的白花花的雪。”
(6).輕視。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範伯傳》:“ 範蠡 其始居 楚 ,曰 範伯 。自謂衰賤,未嘗世祿,故自菲薄。”《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清 秦笃輝 《平書·經學上》:“ 宋 儒説經,好為新解,妄斥 漢 儒。 朱子 卻不甚菲薄 鄭康成 。” ********* 《研究曆史的任務》:“我們不能見了 格羅忒 ,便來菲薄 希羅陀德 。”
"菲薄"在漢語中具有雙重釋義體系,需結合語境進行語義辨析:
一、基礎義項
形容詞屬性 • 物質層面:指物品質量低劣或數量稀少,如《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為"微薄(指數量少、質量次)"[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 • 精神層面:用于自謙表述,《漢語大詞典》記載"淺陋,指才德等"[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
動詞屬性 作及物動詞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釋為"輕視,瞧不起",如《史記·孝武本紀》"不宜菲薄其禮"[來源:王力等編,商務印書館,2005年]
二、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的雙聲聯綿詞形态,《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菲本又作厞,薄也"[來源:許慎撰/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至漢代完成詞彙化過程,形成複合詞結構。
三、現代語用特征 在當代書面語中多保留自謙用法,常見于"菲薄之力""菲薄之禮"等固定搭配。口語場景中動詞用法已趨式微,主要存留于仿古語境或特定成語中。
“菲薄”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為詳細解析:
拼音:fěi bó(注意不讀fēi báo)
核心含義:
“菲”本指蘿蔔類蔬菜,因廉價常見,引申出“微薄”之意。後語義擴展至表達謙遜或貶義評價,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白煮班赍辯略摽舉博聞彊志參論草率行事弛張蔥花酖溺大用雕薄頂趟滴羞都蘇分絲析縷膏良給以共川鼻飲官務過多過脈龢驩猾悍互讦顜心劍函枷杻椒桂傑筆肌栗驚詫金堂幾上肉棵稈課效刻牙鬼狼牙兩全斄牛陋室賣耀悶聲腦鏡内睦牛童暖坑輕婉屈人去食存信宂坌三災沈鈞儒石灰石私押松濤碎器天溝天姻危途小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