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eople]
(2) 指作為社會基本成員主體的勞動群衆
人民出城者數萬計。——《廣州軍務記》
(3) 一個國家的普通人,區别于少數有特權者
(4) 人類
上古之時,人民少而禽獸衆。——《韓非子·五蠹》
(1).百姓;平民。指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詩·大雅·抑》:“質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聞義裡》:“九月中旬入 鉢和國 ……人民服飾,惟有氈衣。”《水浒傳》第二回:“府尹把 高俅 斷了二十脊杖,疊配出界發放, 東京 城裡人民不許容他在家宿食。” 毛6*澤6*東 《論聯合政府》:“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 巴金 《探索集·後記》:“我愛************,我愛我的人民。”
(2).泛指人類。《神異經·西南荒經》:“知天下鳥獸言語,土地上人民所道,知百穀可食,草木鹹苦,名曰‘聖’。” 唐 李冗 《獨異志》卷下:“昔宇宙初開之時,隻有 女媧 兄妹二人在 崑崙山 ,而天下未有人民。”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人民之于鬼物,惟獨與他(活無常)最為稔熟,也最為親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人民漢語 快速查詢。
“人民”是一個具有豐富内涵的詞彙,其定義和適用範圍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社會主體與勞動群體
指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涵蓋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這一群體通過勞動創造物質與精神財富,推動社會發展,如《現代漢語詞典》定義中強調的“不同勞動形态的勞動者”。
政治概念
在政治語境中,人民是相對于“敵人”的集體概念,代表國家的主人。在中國,具體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
人民被視為曆史的創造者和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中國古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比喻,以及現代“人民主權”理論,均體現了人民在政權合法性中的核心地位。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曆史時期或國家的具體定義,可參考來源網頁(如、2、4、7)的完整内容。
《人民》是一個指代整個國家中普通民衆的詞語。它代表着國家的基礎和力量,是一個集體的代名詞。
《人民》這個詞的部首是“人”字,筆畫數為2。
《人民》一詞來源于中國曆史上的文獻,最早出現于《尚書·禹貢》。後來,在國家與人民的關系逐漸加深的過程中,這個詞不斷被采用,并成為了日常語言中常用的表達方式。
《人民》這個詞的繁體字為「人民」。
在古時候,漢字寫作「人民」的偏旁部首有時候也被寫作「亻民」。這是因為「人」字是偏旁部首「亻」的異體字。
1. 人民是國家的基石和主體力量。
2. 這個政策是為了滿足人民的需求。
1. 人民群衆
2. 人民币
3. 人民警察
4. 人民*********
1. 公衆
2. 百姓
3. 平民
1. 政府
2. 統治者
3. 權貴
【别人正在浏覽】